我觉得做新媒体的人们都会遇到这样一段浑身不适的“姨妈期”——
厌烦了借势追热点;厌烦了圈内皆知的大号风格;厌烦了全是相似套路的营销活动;厌烦了逼格十足的排版配图;厌烦了在线讲座分享;厌烦了各种广告推广渠道;甚至看到”病毒式”、”10w+”的字眼儿就瞬间一副冷漠脸。
最主要是,厌烦了这些吧,却很难找到别的出路。和姨妈来了一样不可名状的失落。
我也是。
大学实习接触新媒体到现在,在内容创作上尝试了不少路子。逗逼起来就是个活体表情包,暴漫、尼玛和尔康全是标配;玩上神转折瞬间没人爱,活生生让原本想看鸡汤的四有青年吞下了一个双十一广告;偶尔走个文艺路线,Cinemagraph配蓝调,画展还有音乐会,加上那句“我有一壶酒”。哦,对了,作为一个外表清纯乖巧的妹子,我还可以很黄很色情。
一年多,感觉自己在新媒体的路上不断抽离却更加情不自禁深陷其中。抽离什么?抽离自己的自嗨和yy,抽离各路so-called新媒体大神的授课分享。深陷哪里?自己手上的产品。是的,做新媒体的需要静静。
记得最早写一篇产品文案的时候,对产品完全无感的我,选择了参考竞品的内容+自我幻想。但是这样的文案写出来无疑是闭门造车。一味的参考和模仿只会让你的灵感被狠狠局限住。后来发现,很多做文案的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做楼盘文案,从未去过现场甚至楼盘所在的城市;写甜品文案,参考的全是网上的图文......
换了家做app的公司,我开始死磕产品。开机画面、引导动画、使用场景、用户体验反馈,甚至自己故意进行错误操作只为了看提示文案......那段时间,我勾搭最频繁的不是BD不是运营不是策划,而是我们公司的测试和开发。但从内到外把自己负责的产品解剖开来,才发现之前自以为是的“落笔生花”,真的只是自以为是罢了。
我也自己总结了一些自己做内容的经验,野路子出身,欢迎任何拍砖。
1.重复
不论是鬼畜版的“优信二手车”,还是甲壳虫经典的“会浮在水上”。都是由于一遍遍的重复,才把概念强加给了你。与其说是一种巧妙的广告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最笨最直接的解决方式。然而,在新媒体风生水起,广告形式日益花哨的现状下,这种重复到颇有点“返璞归真”的呆萌。
2.有特色的统一
这一点相信每一个做过新媒体的宝宝都会深有感触。把自己运营的公众号当做一本杂志去做,给粉丝留下你专属的标识。无论从最开始的静态编辑器,还是到后来的Cinemagraph和创意二维码。都是为了给自己的品牌留烙印。
3.尝试和动物产生联系
这是我自己摸索出的最大感触之一。不知道为什么,人类和自然终究是不可分割的。无论是圆头圆脑的妞妞端午,撒娇的高洁丝猫咪,还是卡地亚猎豹的高贵冷艳。一旦和动物联系在一起,你的品牌就生动了很多。
4.接地气儿≠屌丝
屌丝经济被唱响挺久了,当然,我最早接触还是因为杜子健老师。屌丝总归有种不修边幅不上道儿的感觉,我觉得可能换成“接地气儿”这个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天猫推出的“土到家了”系列海报、“甜过初恋”、“今年过年不收礼”......懂了吧?之前看小马宋的一个文章大概意思说,再玩弄文字的文案,也比不上一句“5折封顶”。其实也是同一个道理。文案不是写诗,是为了卖。既然要卖,就一定先确保老百姓能理解。
5.巧妙对比
我觉得最经典的要数甲壳虫的“Think small”!
5.设计无法胜任的部分文案要扛起重任
我曾经一度怀疑文案和设计的合作到底是怎样?一些传统企业的电商文案就是设计将版做出后给到文案去负责“填空”,但我觉得这样出来的最终作品仅仅是满足了效率罢了(当然,大型传统企业因为品牌知名度高,即便出的文案很一般,也不会影响到人家的整体销量,也许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传统企业完全不care客服质量,我真的遇见过这样公司);而让文案来构思整体框架,再把需求递交给设计,又常常会出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但可以肯定的是,设计无法胜任的部分,作为文案,一定要扛起这个重任。
6.真实例子
话不多说,相信你看过咪蒙的文章就会懂。
新媒体就像一个极富神秘色彩又变化多端的黑洞,让大批人心驰神往,却分分钟把你刚学会的本领裹挟走。如果你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和感知能力,就很容易失去定力,在这个黑洞里失去方向和信心,变得浮躁而迷茫。
你要变得八卦,要跻身于最早知晓热点的那群人中;
你要装成一枚对什么都感兴趣的好奇宝宝(如果不是一只新媒体汪,老子我绝对不屑看《太阳的后裔》);
你的书架上一定要有不断更新的书,电脑里要有几个G的案例资料、PPT、PDF和书单;
你要提高你的审美(除非你像刘全有那样剑走偏锋),配色搭图选音乐,甚至自己做海报;
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当然需要同行的帮助——这也是为什么每个新媒体人都会加入十几个甚至上百个交流群的原因。
我们都是新媒体人,这段"姨妈期”的酸爽我们都懂。但是,总归要不断反省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