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修行?
修行就是为了恢复本来的清净心。
在这里如果你道理不懂,
你拼了老命一直念佛,
念到喉咙发炎,
没有用!
因为不懂得复本心源。
你今天拜佛拜得头都撞破了,
没有用,
也不懂得复本心源。
所以说: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就是这个道理。
你学法,
本心不明了,
在相上一直用功,
靠体力一直用功,
这个不是修行人。
———慧律法师《楞严经》(说三摩修法)
醒、觉醒与觉可以看作我们每个人学佛的必然过程,因为如“六祖”般闻偈开悟者古来毕竟“凤毛麟角”,所以凡夫就要走凡夫的路。“醒”了,至少知道“修行”,不会把所有的时间全部沉迷在“财色名食睡,贪嗔痴慢疑”上了。醒了对于学佛人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觉醒”,觉醒自我的本性,理解万法的本质,找到自己的真心,明白佛说三藏十二部的根本义理与宇宙真相,才会真的走向修行之路,正所谓“不明本心,修法无益。若为希福果,尚隔一江秋”。觉醒后的修行,才会觉知:一法就是万法,万法本是一法,法法本是无法,宗派法门从根本义上看根本就没有分别:禅宗有禅宗的净,念佛有念佛的禅,藏传有藏传的密,各宗有各派的优……理解了佛陀的本意,才会无住相布施,才会无住相修行,也会清楚《金刚经》的般若智慧到底是什么……进而逐渐达到“一日精进胜百天,一念弥陀莲花现”的真修行阶段。下面分别描述下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表相:
醒:是知道佛法是善法,看别人学佛挺好跟着开始学佛,或其他机缘巧合开始走上学佛之路。或多或少都存在以下情况:
别人拜佛我拜佛,别人念佛我念佛,念佛持咒比数量,选择修法任“师”说,进庙布施求功德,出庙议论众生别,法会殊胜心欢喜,梦里菩萨来加持,念佛持咒是功课,不亦乐乎忙修行,见人说佛千般好,因我变好是实情,佛乃心中真佑主,无意认作是“神灵”,学些佛语视已悟,辩驳佛理面也红……这个时候的佛子们就是禅宗所谓学表面佛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阶段,拿来一段佛说经典就来“言善言戒,说定论慧”,因自己一天能磕多少大头,能持诵经咒多少遍,自己认识的师父师兄多么有名气而洋洋自得。其实无论这个佛子是否真“醒”,存在以上现象都是“执相太深而不自知”,很多人一直到老都这样“修行”下去了,修到老求到老,这样修行比“不修行”强很多,但离“真修行”却差很远,因为根本不知“我今见闻得受持,善解如来真实义”的真义,得到了所谓的“福报与功德”,到头来浪费了本可以今生就能“了脱生死”的“难得人身”,空得修行虚名,实为颗粒无收。其实这也正常,所谓缘也缘分也,因也因果也。是其因无法改果,是其业实是难了。
觉醒:知道众生都是未醒来的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性相一如,不外求诸相,反观内心佛性,理上理解真实义的含义,但还是停留在过去认知里,左右摇摆与疑惑,无法否定以前的认知,有觉得现在的所知有道理,问题丛生,寻经据典,访师问兄,最终对“佛陀真实义”有了重新的认识,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与行为,逐渐开始从“盲修瞎练”到”真修行”的转变……(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觉:回归现实,做好当下事,事事为佛事,不留一丝痕,六度万行,慈悲喜舍自性流露,修行与现实有机融合,佛法促进现实中的行为,改变着现实中的事事,做好本分事,实为真修行。心真放下万缘事,只因理解世尊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依义理修行,可辩正邪之师,可知何法适合己修,可谈天论地,可净心一念,至于显现什么程度,随缘而现。
不醒也可以修行,无异于“盲人摸象”,醒了也是继续修行,才是真正的“普贤愿行”。无常每时每刻都围绕在我们众生身边,不醒,永远被无常左右,醒了,根本就没有无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