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广东博物馆留言本上的另类留言走红网络,人民网都对此事件表示了关注。来看看别人家的家长是怎么看待博物馆参观规范的:
“不让孩子解放天性吗?跑怎么了跳怎么了?”
家长留言投诉“管得也太多了吧”
人民网微博这些在留言本上留下的“控诉”,无不在抗议“规范”,认为博物馆工作人员管得太多,妨碍了孩子“天性的解放”。
且不论这位家长的道德观咋样,就其认为的“让孩子解放天性”这一理由,让我想起了一些放养孩子的养育观:不用规则限制孩子,才能让孩子解放天性,才能让孩子拥有创新能力……
似乎“限制”和“创新”,是矛盾的。刚好,我最近看的一本书《微创新》,就说了“限制”和“创新”的关系,了解这两者的关系前,先给你讲个故事:
有这么一个国家,国土面积大概就半个北京大小,人口也就800万左右,差不多相当于广东省东莞市的人口规模,你要说是“弹丸之地”,也差不多是。
这个国家除了国土不大,人口不多,自然资源还非常匮乏,有一半以上的地区是沙漠,全年超过7个月无降雨。此外,它还经常因领土纠纷和别国爆发武装冲突。
就是这样一个资源匮乏、局势不稳的国家,凭着一招致胜的战术,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强国。这关键的一招,就是“与众不同”的创新。
有数据显示,这个国家“有4000多家科技创业公司。平均每2000人当中,就有1人从事科技创业。”
够牛掰了吧?
而且,这个国家的创新,我肯定你有用过或听过,比如,U盘、QQ和MSN的即时消息传输技术,还有太阳能转化技术、滴灌技术、海水淡化、以及防虫害粮食储存技术等等。
你猜到这个国家是哪个了吗?没错,就是以色列。
以色列我为什么要和你讲以色列?因为以色列科技立国的秘密武器:SIT(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系统创新思维,颠覆了我们的既有认知,个人认为,这种另类视角的创新思维,用在育儿上,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的成长,都有大有裨益。
什么是SIT系统创新思维?
在以色列,“创新”需要同时满足“新的、有价值的、可行的”这三个要素。
SIT创新思维的另类之处在于它的核心观点:
创新需要限制。
创新可以复制。
就跟上述博物馆留言的另类一样,乍看SIT创新思维,有点反常规啊,和我们普遍想象中的“创新要打开限制,要颠覆传统,只是某些天才的专利等等”完全不同。
为什么有限制才有创新?
以色列SIT全球创新公司副总裁泰马尔·车路奇说:“限制才能成为激发创新的动力”。
对于以色列来说,不创新就会死,土地贫瘠、严重缺水,种种限制逼着以色列人必须创新。以色列人“被逼着”创造出的滴灌技术,让他们在农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被推广到了全世界。
这种创新的方式,还有一个形象的比方,叫“沙盒创新”(Sandbox Innovation),用盒子这个外壳象征外部的条件限制无法改变,只能寻求内部(沙子)的改变,以达到创新目的。通俗点说,就是“创新是在一定限制条件下和有限资源下进行的。”
为什么创新可以复制?
SIT创新公司收集了20多万个创新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包括影响人类的重大发明、让人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等等。他们从20年前开始就专注做这件事并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就是发现创新可复制,往俗了说,就是创新有套路!
学习SIT创新思维对孩子和父母有什么用?
学会转换视角看问题
知道世界的多元性,不会僵化地去看问题;学会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这点认知很重要。
比如,你说博物馆这么多规矩,不能“解放孩子的天性”,那换个角度,孩子“收敛天性”的能力是不是也可以锻炼一下?训练出一个动静皆可的娃,你还不乐?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外部条件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厘清关系,把限制当基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比如,你不想限制孩子的“天性”,但博物馆的参观规则得遵守,那你可以和孩子玩假想游戏,和孩子一起玩遵守规定(只看不摸、只听不说等等)的游戏,参观结束后评出最佳表现奖。
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更好地面对挫折和逆境,保持乐观心态。被限制的条件和资源就如人生中遇到的困难,想办法解决的过程中,心境也得到了锻炼,也就是拥有越来越强悍的内心。
比如养育孩子的过程很苦逼很令人崩溃吧?如果这时的心态还不积极乐观,那越想人生就越要崩了。父母的积极心态很重要,只有自己积极乐观了,传递给孩子的情绪才是正向健康的,也才能养育出你所希望的乐观积极的孩子。
如何用SIT创新思维给孩子进行思维训练?
首先要避免以下三种僵化思维
第一种是功能型的僵化思维
指的是习惯把某事物锁定为某种功能,比如手表,以前我们就是用来看时间,现在可以用来定位、通话、运动计步等等。
所以在跟孩子们介绍某种物品时,用发散思维的语言来介绍,启发孩子想象未来可能有的功能。
第二种是结构型僵化思维
这是说你认为某事物的结构就是你看到的样子,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懂得“眼见不一定为实”。
比如,比较早的电冰箱设计时把冷冻室放上面,冷藏室在下面,这是因为电冰箱还没发明前,人们用大冰块放在“冰箱”顶部进行自上而下的冷气循环。结构化的僵化思维就导致了电冰箱发明后,设计上仍因循着把冷冻室放在上,但事实上,我们用的时候,更频繁使用的是冷藏室。
所以不一定现在看到的某物品的构造就是最佳结构,是不是可以出于某种便利变更结构?这些思考,在日常和孩子的对话、游戏中都可以引入。
第三种是关系型僵化思维
指的是认为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直线的单程关系。比如,孩子玩游戏,你认为影响学习,就禁止他玩。这意味着你认为,游戏和学习之间,是势不两立的关系。
但其实,你可以和孩子约定,在某个时间点前完成作业,可以获得20分钟的游戏时间,把游戏和学习变成促进关系。
让孩子明白,世界不是非黑即白,随时有逆转的可能。
其次,利用SIT五大工具来训练思维
1.减法工具:去除一个重要组件。
这是最实用、最易操作的工具。
比如,考试创新。我们先把“考试”这事拆分成若干个组件:监考老师、学生、试卷、考场等等,然后看看这些组件里,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组件是什么。假如是试卷,那么,把试卷删除,没有了试卷,我们可以进行口试、才艺表演、项目展示……如果把考场删除,那我们可以进行在线考试。
2.除法工具:对系统中的元素进行重新布置或重新排序。
改变原有组合和排序,重新组合,是否能诞生新的创新模式?
比如电影中的怀旧题材翻拍,最近大热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把过去的体验(我们熟知的故事)放到新的情境中(当下的价值观、社会热点等)。
3.乘法工具:对现有组件进行复制(一份或多份),但是复制件与原件有所不同。
在生活中的例子很多,常见的比如,多头的数据线,手机的双摄像头等等。
4.任务统筹:给现有组件分配一个额外的功能用一种不同的方法利用这个组件。
简单说就是一物多用,比如在插座上加上USB接口、吸尘器换上接头变成除螨仪等等。
5.属性依存:让原本不相关的属性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关联。
比如婴儿用品中的感温勺、随着温度变化颜色的奶瓶等。一般情况下属性依存大多数是从物体的物理和化学属性上考虑,比如颜色、温度、时间、浓度、颜色、味道、价格等。这个工具是最具有“颠覆和魔力”的,但也最考验思维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锻炼。
最后,教孩子学会提问
以色列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他们的家长喜欢“问问题”,也以教会孩子问问题为荣。比如,以色列的小孩放学回到家里,父母会问他:“今天你提问题了吗?”而不会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问题比答案重要,学会提问更多的是启发对思考的思考,让孩子在提问中习得思辨的能力。
家长和孩子在日常中可以玩“问题链“游戏(也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家长可以先示范提问,再和孩子转换问和答的角色,一直问答到进行不下去了,这种方法用在启发孩子写作文上特别好玩,是开启孩子天马行空想象的好工具。比如:
家长:“非洲大蜗牛为什么不能摸?”
孩子:“因为……”
家长:“为什么……?”
孩子:“因为……”
……
SIT创新思维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培养方式,它教孩子怎样去观察这个世界、怎样去面对困难、怎么样去判断价值……同时,对家长也是非常重要的思维启发,让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能有更多的思路和视角,去促进亲子关系和自身成长。总之,少点抱怨,多点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