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作……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
-------------
我大学时曾经第一次粗粗读过这部巨著,以那时粗浅的阅历完全无法驾驭这部史诗般小说的恢宏气派和博大的文化内涵,那时候,我只觉得这部书有许多思想闪光点,但太诲涩,太坚硬,我难以参透它的精髓,体会它真正的魅力。
几年后,当我再再细细地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时,我尽乎是一气呵成地念完它,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对书中的精髓感悟得更透彻了,这才惊呼这是部多么好的涵纳整个人生的大书。
本书作者为法国文学巨匠罗曼.罗兰,译者为学贯中西的傅雷先生。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加上译者精彩的演绎技巧,使读者神游书中,得到至美的精神享受。
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1866-1944)约翰.克里斯朵夫是十九世纪末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一座小城的音乐家,他家境贫寒,但他倔强、自尊,绝不向权贵低头。凭着他体察天籁的音乐家的天份和后天的勤奋,他成为小有名气的作曲家、演奏家;但由于他的不肯媚俗,他的音乐被当地所谓有地位有品味却对音乐毫无感觉的上层人士非议、排挤、打击,他痛苦于这种孤独的处境。
但凭着约翰.克里斯朵夫坚强的人格和一如既往的勤奋,他在无人喝彩的暗夜中默默地前进着,他的音乐被磨砺得愈发风格独具,闪耀着天才的火花。
本书的译者傅雷(1908-1966)约翰.克里斯朵夫因故远离祖国,流落巴黎。在那儿,他发现了那些操纵法兰西上层文化的名人、沽名钓誉的政客及所谓新派艺术家涂脂抹粉的嘴脸。他与这种浮华颓糜、无病呻吟的文化空气格格不入。
约翰.克里斯朵夫在自己的祖国时,精神上和创作是是极度孤独的;在异国他乡,他仍然在无尽的孤独中坚持走着自己的路,渐渐形成了自己热情、狂放、飞扬的音乐风格。
在异国敌对的气氛中,穷困潦倒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被剥夺了最后一份糊口的工作,因长期饥饿引发的一场重病险些夺去了他的生命。后来,大病初愈的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奋斗、拼搏,在生活的泥潭中苦苦支撑着。
倍受生活磨难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晚年隐居瑞士,十年反思,十年隐退后的他最终形成了明朗、清新、恬静的音乐语言。世事弄人,就在他最未料到成名的时候,约翰.克里斯朵夫却声名鹊起了:昔日攻击他、谩骂他的敌人此时都趋之若鹜地赞美他、颂扬他;整个欧洲都在疯狂地演奏他的作品。他年轻时为之执着奋斗的一切已经成了千真万确的事实,可是此刻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早已身居热闹场外,多年与生活拼搏的经验告诉他,此时的成功是多么虚妄的幻景,一切对于他都已成了身外之物,他更专注于内心的静修和从更高层次挖掘音乐的精髓。
《约翰.克里斯朵夫》这部书中还以大量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一次又一次感情历程,一个个风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跃进然纸上:少年时他朦胧中爱恋的骄傲的弥娜;青年的他的初恋情人:热情却庸俗的阿娜;他精神上的爱恋对象慵懒温柔的萨皮纳;以及他最终以整个身心去热爱却一直未能拥有的代表恬静、温和、善良与美丽的葛拉齐娅。
文字翻译:罗曼.罗兰(1866-1944),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01-1913,他居住在这栋楼里,在这里写下《约翰.克里斯朵夫》 法文版《Jean Christophe》 (邮票上的罗曼.罗兰)每一次约翰.克里斯朵夫以整个身心去爱,却往往被现实的冷酷击得粉碎,每一次,失败的爱情都给他带来极重的创伤,但也一次次地锤打了他的心灵,塑造出他愈来愈坚强的人格。每一次,从爱情的暴风雨中走出的他都会从旧的躯壳中蜕化出来,思想陡然拔节到更高的境界,他的音乐也正因为得到一次次爱情的滋养而变得更加丰满,更加富有人情味。
法文版《Jean Christophe》一个不朽的大音乐家,在童年贫穷的苦水中泡过,在青年绝望的拼搏中熬过,在中年痛失真爱的悲伤中住过,终于到达了晚年清明、恬和的心灵状态。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音乐造诣已经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人们的理解能力。从年轻到年老,思想的前卫永远造成他精神的孤独,但他早已经习惯于住在孤独中,习惯于不为外人理解地在寂静的旷野中奋力前行,尽管无人陪伴,但他不屈的精神支撑着他向着真理的光坚定地前行。
法文版《Jean Christophe》约翰.克里斯朵夫临终前的自白代表了本书的精华:“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作……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
不同版本的中文版《约翰.克里斯朵夫》 不同版本的中文版《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书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是一个大艺术家的成长之河,也是整整一个时代的音乐乃至艺术的发展嬗变之河。
在拥有一个清明心境的前提下,如果你想更深地参透人类征服物质世界(外界)及精神世界(内界)的心路历程,如果你想翻翻人生这部大书,建议你放下内心的所有纷扰,坐下来,静静地开始读《约翰.克里斯朵夫》。
(写于1997年11月27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