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85/365
1)
朗诵是我的一份痴心与爱好。从上大学,学习普通话,做了语文老师后,我一直在学习朗诵。
可这种学习都是自发行为,很少系统全面的学习,也很少有专家指点。
坚持学习与实践,对朗诵有了一些认知,也有了一点理解与功底。
朗诵是声音艺术中奇葩,一种传情的艺术。通过声音可以给人们创造一个精彩纷呈、如临其境的神奇世界。朗诵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是把文字作品诉诸听觉的盛宴。
网络时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耐心和专注越来越稀缺,一心二用成为时代的特点。干着其他活,听着有声书成为人们的首选。各种有声平台,如雨后春笋,应用而生,为拥有好声音、热爱朗诵的人提供诸多平台。这是一个有声艺术大放异彩的时代。
经常看到优秀主播的简介中会有某某朗诵协会的会员这样的介绍。我心动过,渴望过,可没有门径。
终于,去年六月武威市朗诵协会要成立了。这个比同级协会迟很多的协会款款而来。机会来了,我积极应选,精心准备,录制朗诵视频参与选拔。
朗诵协会的组织是严密的,态度是认真的,选拔是严格的。当时报名有二百多人,通过严格把关遴选,最后有八十人荣幸的成为朗诵协会的第一批会员。而我就在其中。
此后近乎一年的时间,我看到朗诵协会的群里,不断的举行各种活动,倡议大家积极参加。
可由于活动都是在市里举行,而我在生活在一个县城,并不方便。所以这些活动都与我无关。渐渐也觉得参加不参加朗诵协会,似乎没有什么两样。我的日子依旧按部就班的过着。每天坚持着早安播报,课堂上给学生朗诵课文,有机会了有兴趣了,就去朗诵群里朗诵几句,或者朗诵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2)
6月30号朗诵协会群里通知,7月2号要举行朗诵协会的第一次培训提升会,要求会员们尽可能参加。7月2号是个星期日,刚好有时间。就与闺蜜商量,前去参加这个培训会,毕竟咱们现在也是有组织的人了。
此次培训会内容充实丰富,让我受益良多。对朗诵协会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朗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培训会议上,第一个议程是由李部长对朗诵协会的会员进行理论培训。李部长是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她站位很高,从政治的高度来讲朗诵协会成立的意义,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她指出召开这次培训会的目的是凝心聚力,增强精品创作的使命感,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力。
她指出朗诵协会的不足有:协会成立时间短,出的精品少,与同级地州市的朗诵协会相比,起步晚,实力弱。常态化活动少,作品少,作品的质量有待提升。
与其他协会相比,朗诵协会的活动太少,也没有专业的作品。在这方面书法协会远远走在前列。进入市文联的大厅,三面墙都张贴着书法协会会员的作品。
她对朗诵协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多举办活动。在活动中提升会员的水平。
2.多方培养人才。如要培养编创人才、主持人才、诵读人才等。
3.要实行主席团的考核退出进入机制。要求主席团成员自身能力超强,还必须有公益心,要做德艺双馨的人才。
4.要求会员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能力,表达能力。
5.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朗诵体现人民心声、现状的作品,与人民同频共振的作品。
6.要走出去,请进来,召开研讨会。提升会员的能力。进行作品研讨,养成创作思维。
加大与社会各界交流,增加凝聚力,现场表现力。
听了这些指示,我瞬间觉得自己的思想层次被拔高了。自己从前的朗诵都是个人行为,自发行为,那现在我就有了责任感,使命感。
自古以来,文艺就是为政治服务,为人民发声的。每一次大的运动、大的变革发生前,必定会有文艺为其营造声势,蓄势。
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有太多的优秀作品产生,就需要更多的朗诵者把这些优秀的作品朗诵出来,让更多的人听到,这是一种责任与使命。更是正能量的传递,激励人们蓬勃向上、奋发有为,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我重新理解与定位了朗诵的作用与意义。
3)
培训会上,第二个重要议程是朗诵协会副主席张老师对会员所作的有关朗诵理论与技巧的培训。
张老师在朗诵这方面是真正的资深专家与行家。他毕业于播音主持专业,是国家二级播音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员,甘肃省朗诵专业委员。这么多的头衔光环无不彰显着他在朗诵这个领域的专业性,能得到这样的专业人士的现场指导,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
理论不多,关键在于朗诵过程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与把握,如何很自然准确的把情感表达出来,张老师如是说。
有关理论张老师讲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朗诵的概念、朗诵是一种传情艺术、朗诵的技巧、朗诵态势、朗诵的配乐。
这些专业的理论,当然专家们都是见仁见智,有些是相当高深,一般人能认得字,却不能理解连起来的意思。
张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和艺术实践,抽丝剥茧、化繁为简,给我们讲最关键,最核心的点。
当然所有的理论最终都要落地,要在朗诵实践中去落实。
培训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是张老师的现场点评。这实在是太难得的机会。大家都倍感荣幸,都做了充分准备,准备了要现场朗诵的内容。可由于时间关系,最终只有六个人上场朗诵,得到专家张老师的亲自点评指导。
这六个人恰好把我们在朗诵过程中遇到的核心问题都暴露了出来。有的人的朗诵实在不敢恭维,就只是个爱好。张老师就抓住最核心的问题点评。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朗诵技巧。
1.朗诵拿到文本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基调。基调是轻松愉悦的,还是悲伤幽怨的?这决定了你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情感去读。
其实很多朗诵者文化积淀不够,对作品的情感不能充分理解,朗诵时往往把握不准情感基调。
2.朗诵不是喊,不是比较谁用的劲大,谁的声音高,谁就朗诵的好。
第一个上台的会员朗诵的是《昭君怨》,她把话筒拿的太近,我们就只能听到喷麦的声音。对昭君深宫冷院的怨恨,她几乎是大喊大吼。这样的朗诵,可见她对作品一点都没有理解。
3.朗诵要用声带和身体最自然的状态去朗诵,要说“人话”。不能一开口就端着,一副朗诵腔。
朗诵讲求自然,这是我在许多朗诵专家那儿都听到的一个观点,可见,自然的朗诵是最好的朗诵。
4.朗诵不能从头到尾,只用一种语气、一种腔调读下来。朗诵讲求的是高高低低、快快慢慢,这样才能抑扬顿挫,情感表现有张力,能读出画面感。
这就需要对一个句子中间的重音要把握准。哪些字该重读,哪些该一带而过,这是很考验功力的。
有些人朗诵,一开口基本上每个句子的每个字都是重音,这就没有了变化。全是重点就等于没有重点。
5.有关句子的停连原则是能连就不停,尽量少停,否则会破坏语感。不能把句子读成词。
当然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技巧,但就这五点恰好是我平时朗诵中有困惑的地方,张老师都给我解惑了,实在是意外之喜。
这一场朗诵协会的培训会,实在是不虚此行。让我对朗诵协会的责任,让我对朗诵的技巧都有了新的认知,以后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参加朗诵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