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酒文化发展史上,“国家名酒”是中国白酒行业最具含金量的奖项之一。自1952年到1989年,连续五届全国评酒会,甄选出了一批批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质上乘的“国家名酒”。
为保护“国家名酒”这一称号的权威性,也为了保证市场经济有序发展,国家决定在第五届之后不再举办全国评酒会。
全国评酒会已经成为“绝唱”,但它们对包括贵州茅台酒在内的“国家名酒”产品质量的提高、品牌地位的确定、市场影响力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第一届评酒会:茅台初露锋芒
第一届全国评酒会于1952年在北京召开,由中国专卖事业公司主持,共评出8种国家级名酒,其中白酒4种,黄酒1种,葡萄酒3种。
建国初期,中国酿酒工业尚处于整顿恢复阶段,许多地方国营酒厂在私人酿酒烧房基础上相继成立。
茅台酒厂就是以贵州遵义茅台镇“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私营烧房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第一代茅台人在废墟上艰苦创业,竭尽所能地酿造出了酒体醇厚、风味独特的茅台酒。
为振兴酿酒工业,1952年,中国专卖事业公司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期间,组织了第一届评酒会,依据“历史悠久、无法仿制、品质卓越、畅销全国”等标准,评选出了“中国八大名酒”,茅台酒名列首位。
评酒会推动了全国酒业生产新高潮,也激励着“国家名酒”们为守护这一珍贵的称号而奋进。以茅台为例,1956年,茅台酒厂的厂房总面积翻了10倍,而茅台酒产量更是达到了274吨。
第二届评酒会:茅台成为国家试点
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于1963年在北京召开,由国家原轻工业部主持,共评出国家级名酒18种,其中白酒8种,黄酒2种,啤酒1种,葡萄酒6种,露酒1种。
1956年以后,茅台酒厂一直在亏损的状态中坎坷前行。
为促进酿酒工业的发展,原国家轻工业部于1963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评酒会。有了第一次评酒会的经验,这次评选鉴定更为缜密、严格和专业。在诸多后起之秀和老牌名酒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八大名酒”,茅台酒名列其中。
为了保证名酒品质,国家设立了两个“试点”,派专家进厂抓科学生产,茅台酒厂也是其中之一。
在周恒刚的带领下,茅台酒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其中代表性的成果便是“茅台酒三种典型体(酱香、窖底香、醇甜)及酱香型酒的命名”。
第三届评酒会:茅台成为酱香型白酒代表
第三次全国评酒会于1979年在辽宁大连举行,由轻工业部主持,共评出18种名酒,其中白酒8种,黄酒2种,啤酒1种,葡萄酒6种,露酒1种。
1978年,随着消费需求逐渐旺盛,中国白酒产业出现了第一波产能扩张的浪潮,茅台酒产量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1979年,茅台酒厂开始了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经营管理改革。是年,茅台酒的产量和销量再上新台阶,而且还第一次获得了国家质量金质奖。
同年,由国家原轻工业部组织的第三次全国评酒会辽宁大连举行,周恒刚仍然是主持人。第三次评酒会不仅设立了“色香味格”评酒原则,还划分了浓香、酱香、清香、谷(米)香和其他香型的白酒类型。
在本次评酒会上,茅台酒以“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独特口感赢得了评委会的青睐,再次获得“国家名酒”称号。自此,酱香茅台酒成了酱香白酒的典型代表。
第四、五届评酒会:茅台创新飞跃发展
第四次全国评酒会于1984年在山西太原举行,共评出名酒26种。第五次全国评酒会于1989年在安徽合肥市举行,共评出17种名白酒。
20世纪80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万物生机勃发。茅台酒厂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飞跃发展。
为了酿造飘香世界的美酒,茅台酒厂恢复传统酿造工艺,扩建生产车间,改进存储设备。1989年,茅台酒厂还修订了大曲酱香型酒厂国家一级企业标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酒业生产日益规范、产品质量逐步提升,“国家名酒”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茅台酒风采不减当年,在1984年第四次和1989年第五次评酒会上,稳居中国白酒行业贵胄之林。
全国评酒会为中国酒业树立起优质名牌产品的标杆,为白酒产业奠定和积累了丰厚的品牌资产,也对现代中国酒业特别是中国白酒行业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较直观的表现就是,如今我们熟悉的那些包括茅台酒在内的高端白酒品牌,几乎都是当年评酒会评出的“国家名酒”。
文:北京茅台文化研究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