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随手记,临时想写一点心中的想法,以及自己创作方面的困惑,那就是,在城镇化时代,我们如何构建诗歌的语言?
中国的新诗,主要的辉煌成就集中在上世纪30、40年代以及上世纪80、90年代,那是一个诗人满校园的时代,而那个时代,诗歌语言的典型特征就是乡土的中国。那个年代的诗人,面临的是落后的中国、破败的中国以及农业时代末期的中国。
就诗人们的生活经验而言,大多数诗人都拥有在农村的生活体验,尤其上世纪80时代的知青们,更是在中国农村体验过一段与众不同的时光,而这些时光,成就了一批伤痕文学的诗人,另外,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城乡差距还不是很大,中国的城镇化也还不彻底,因此,在绝大多数诗人们的诗歌语言中,乡土及其意象都是不可避免的。
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和那时完全不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住进城市,我们的生活体验也在工业城市中。我个人尝试了为期一年的乡土系列新诗创作,渐渐发现,我们离乡村好像越来越远了,即便我今年有近4个月住在乡下,在新诗创作中,我的新诗语言停留在了那个我记忆中的乡村,面对日新月异的农村,我越来越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疏离感,也难以有一些感情的宣泄。
我在这近一年的创作过程中,每次写乡村,总是会联系到城市,我的文字里,已经没有了纯粹的乡村的美。与城市的枯燥和压抑相比较,乡村始终是美的,无论在我们的记忆中,还是当我亲自置身其中,我的感觉都是这样的。
但是回到城市,我们诗歌语言却都是枯燥的、压抑的,与我们的生活一样。那些片刻的美好、孤独、悲伤和落寞,是我在城市里的为数不多的抒发情感的对象。但是,我知道,城市是不至于这些的,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只看到了城市的负印象?
城市的生活,终究是无聊的,也是难以入诗的。我在想,或许,我们新诗歌语言正面临一个新的阶段,欧美等国家的诗人又将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我们可以从中看看欧美国家的诗人在城镇化阶段,都在关注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