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难免会体验挫败感,挫败时往往容易让人怀疑自己的价值。挫败感往往会夹杂着愤怒、自责、愧疚、后悔等复杂的情感。
挫败感往往源于现实未能达到自己内心的预期,也就是说,挫败感大多是一种内心体验,内心预期的标准决定了挫败感的大小。
当然,现实事件的失败,无疑更会给人们内心带来打击,比如说失业、失恋、失职、亏损等等,因此如何看待失败也非常重要。

无论是现实的失败和内心的挫败感,都会给人带来不舒服的内心体验,因为这大多涉及到人们对于自我价值的判断。所以对于挫败感要有自我的应对方式,而不是在难受的体验中听之任之,持续处于低落的情绪状态,或者处于激烈的冲动状态。
变被动难受为主动觉知。要意识到挫败感大多跟自己内在的期待和要求直接相关,这一种挫败感似乎是习惯性的,根源在于一个人始终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以至于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带着对自己的评判,而且往往容易忽略掉成功的部分,过多斤斤计较或过多的放大那些不太完美的地方。
常常经历挫败感的人一定很熟悉那份自我否定的感受,能量状态是低沉、向下和压抑的。带着觉知的心很重要,一旦再次体验到了这份难受的感觉,我们就要向内看,去觉察自己。
要做积极的内心建设。内在对话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当体验到难受时,要告诉自己这只是对自己完美的苛求,并让自己去找一下整个事件全过程中其他节点成功的部分,这样就不会让自己处于一个怀疑和摇摆的状态,而能够让自己站稳脚跟。
还要告诉自己失败是人生的常态,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都可能会面临着不那么成功,所以失败并不关乎一个人价值与否,而只关乎我们用了多少心,我们是抱着怎样的态度,我们是否做足了功课,以及我们是否适合做这一项工作。这样就不会造成对一个人自我价值过分的攻击与否定。
挫败感会带来更加的现实感。挫败感源内心的期待与外界事件发展状况的不符合。要意识到这份期待是一种主观的要求,一旦我们能够了解到期待只是主观的,而现实才是客观的,我们便能够放下对内心那份期待的执着,并学着接受现实的客观真相。
如高考失利,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与孩子的预期如果是清华北大,然而分数下来之后,却并没有能够如愿,那份挫败感便会产生。但接受客观现实也是这个家庭的一门功课,现实其实是无常。
再如一位经历感情分手而痛苦挣扎的人,其内心的期待是情感的天长地久,是自己一心一意一定要换来对方的死心塌地,但其实这些都是自己内在的期待或幻想而已,而对方如何决定和选择则是对方的事情。
挫败感是前进的动力。一旦认清了外在的现实性,便不会只沉迷于主观的想象来行事,而是要尽量的了解外在环境的规律性,凡事不仅仅从主观的猜测或臆造来与外界互动,而是能够站在对方立场并遵循外在事物的规律来行动,这样做事的胜算才可能会更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