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书评:《芙蓉镇》—依托风俗民情,反映上世纪中旬的政治风云

书评:《芙蓉镇》—依托风俗民情,反映上世纪中旬的政治风云

作者: 跳跳小书童 | 来源:发表于2023-09-25 19:51 被阅读0次

这本书十几万字也定义为长篇小说,一直很好奇如何定义的。微型小说:数百到几千字;短篇小说:几千到三万字;中篇小说:三万到六万字;长篇小说:六万或十万字以上(六万到十万是小长篇、十万到五十万是中长篇;百万以上是超长篇)。所以说,一般十万字以上就是长篇小说,三五十万字算是中长篇。

这部小说写于40年前,说的是60年前的故事,稍微有些年代感,特别是文字方面。对于当代业余文学门外汉来说,这本书的文字有点古色古香的历史悠久感,有些成语或者词汇都没听过,抑或有点奇怪和拗口。所以直观上有点灰蒙蒙的年代感和距离感。但整体并不影响阅读,反倒有点特别的兴奋感。

写作手法和章节构建方面,以寡妇胡玉音的故事为主线,时间轴横跨十六年。为了避免情节的拖沓冗杂,分了四个章节,分别是代表性的4个年份,集中的说了一些事情。主要任务五六个,犬牙交错式的铺陈,一个小章节只围绕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整体结构、人物以及故事线都非常清晰,个别场景情节的刻画细致入微,潜入内心不断回荡。

依托风俗民情反映政治风云,1963年到1979年,对于民众来说是个“多灾多难”的岁月。大跃进、文革、饥荒、“四人帮”和左倾运动之类,搞的人心惶惶。胡玉音的悲惨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靠着一双巧手和微笑待客,米豆腐摊的生意红火,赚点钱盖了楼,悲剧就由此发生。被带上了富农的帽子,被批斗了十几年。从娇羞欲滴的小闺女到丧夫的小寡妇,从养家糊口的小生意到阶级斗争的批斗分子,在屈辱中苟活于世。终于在秦书田的身上找到活下去的理由,组织断不承认两个关系的合法性,社会地位连阿猫阿狗都不如,甚至在滥用职权的公社领导面前,获了牢狱之灾。幸而结局是圆满的,“四人帮”倒台后,政府重审以前的冤假错案,这对患难鸳鸯才得以沉冤昭雪。

也得亏作者笔下留情,否则有些太过残忍。即使这样,有些地方也是看的咬牙切齿、捶胸顿足、扼腕叹息。在那样人心惶惶的岁月里,或许只有保全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什么乡里乡亲,什么血浓于水,什么爱你不变都永远,一切都不值得托付。纵使已经这样困难,时代反倒偏向于那些不齿之徒,好像那就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任由他们对民众宰割。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人不得踏踏实实,偷奸耍滑之徒反倒如鱼得水。

近期看过几本那个年代背景下小说,麦家的《人生海海》,还有刚看完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算朦朦胧胧对那个时代有些模糊的了解。发生在华夏不同大地上,却是经历着几乎相同的命运,好像这三本书里,都有个神神叨叨的疯癫人。相比较来看,《芙蓉镇》写的更加真实——1981年初版,是真的敢说。另外,故事短小,情节紧凑,语言精简不啰嗦(平凡的世界有点不惜笔墨的感觉)

“中国大地上出现的这场现代迷信的洪水,是历史的产物,几千年封建愚昧的变态、变种。不能简单归责于某一位革命领袖。不要超越特定的历史环境去大兴魏晋之风,高谈阔论”。不知作者是不是写的太真实太露骨,迫于无奈加上了这段话。不过也确实点醒了我们,那个时代的黑暗、压抑和不公,不应该简单的归责于某个人,某个团体,自有他固定的社会背景。任何话语的理解都应该结合上下文语境,任何事件也都应结合历史环境,这样的认知和决断才能更加公正和深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芙蓉镇》—依托风俗民情,反映上世纪中旬的政治风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qsc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