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认为这有三个好处:一是开发少儿的记忆力。背诵能力的开发,也是一种智力的开发。二是打好语文基础。让少年儿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是一种活的文化熏陶。三是提高少年儿童的道德修养,“与经典同在,与圣贤同行。”
温家宝总理:2003年,温家宝履任总理之际,引《大学》言“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说明中国农村税费改革存在问题。《易·贲》言:“刚柔相济,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近几十年,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著作?我觉得,除了封闭、极贫极弱,“文革”等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我认为单是业余诵读还不够,它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希望教育部门考虑。
中科院院士华中科大校长杨叔子:我所指导的博士生,1998年入学的,必须学、背《老子》,否则,不予论文答辩。
刘克苏博士:因为没有雄厚的经典文化底子,没有大师原著原典的底子,大多是学二三流著作出身,看二手三手材料出身,炒冷饭,喝剩汤,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永远也长不大,得不了诺贝尔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我之所以怀疑O.Laporte的奇偶不灭定律,这和我在西南联大读《易经》的心得有关。《易经》中既有阴、阳相似的道理,同时却也有阴阳消长或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以我个人四十年来教授古诗的经验,在海外教4岁到8岁的孩子学古诗,效果极佳。
经典漫画家蔡志忠:多读诗词、文学著作可提升人的气质和专心程度。
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刘国正:教学古诗,基本方法是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渐染。教师只消略加点拨,学生不懂的,留待以后加深理解。我幼时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背得烂熟但不懂,长大了才知道,一时弄不懂,以后才明白,是阅读中常有的事。
尹飞舟博士谈学习英语:有了经典诵读的童子功,托福考试那点点技巧根本算不得什么。但是如果不背诵经典,专门去搞什么四级、五级、六级英语考试,在语法词汇、阅读、理解上穷费功夫,那就是本末倒置,一辈子陷在英语考试里头出不来。
华东师范大学金林祥教授:小孩子在小时候记住的东西,他不大会忘,越是到年长时,越是会深刻。
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蜚声:学习语言必须多读、多讲、多背诵。中文、英文或是其他语言,我都喜欢背诵,因为背诵是帮助融汇贯通的方法之一。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在传统文化教育下长大。他说:“《大学》的格物致知精神使我成就大业。”
诺贝尔奖得主日本人汤川秀树母亲是中国人。他启蒙于《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他最爱《庄子》是因《庄子》使他开窍。“一天,我正在思考基本粒子时,忽然想起庄子一段话,‘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倏’与‘忽’如两个粒子相遇于混沌之地,是粒子对撞吗?‘混沌’是更基本的粒子构造吗?”由是,《庄子》确定了汤川秀树的“介子”理论。
国学大师南怀谨教授: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之后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运用出来。
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千万不要因为大人的无知,而让可爱的孩子,天天生活在无聊的环境中,轻易浪费了他无穷的天分。错过时机一生永不再来。
著名的儿童经典教育实践家赖国全先生:你不学这个(经典),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将无法成为杰出的人物,你看看中国历史上那些名垂千古的杰出人物,哪个不是学习经典出来的!儿童为什么要读经?正如一栋大楼,有地基,有墙,有装修材料,也有栋梁。一栋大楼,要有设计图、要开始打地基、做结构,一个没有基础、没有结构的人,就像是建筑中的豆腐渣工程,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升学,就职,婚姻,各方面的问题时,这个豆腐渣工程都可能无法抵抗人生的地震。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孝经,诗经,金刚经,这些是人生的结构,一个人要有大格局,大气魄,大眼界,大胸怀,就需要这样的经典去组成他的生命,还有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有这些经典打基础,你就不用担心你的孩子不成才。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下参天大树的种子,将来孩子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你什么也不种,孩子的心田上,就会长满杂草,读经教育,背诵是基础,开悟是关键,应用是目标。即使是做小草,也应该是一颗良性的,能够悦人耳目的小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