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在“我是演说家”栏目中,董仲蠡老师的一篇名叫“教育的意义”的演讲让我触动万分。他说“读书不是只为考试加分,有些知识未必能考试加分但却能让你对生活的感受力强一些”。他举了一个例子,当看见一群鸟儿在湖面上飞过时,你能够吟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那群鸟真好看”
读不读书,也许从外表上是看不出来的,但内心的思想境界却是有着天差地别的悬殊。一个是坐在井底的青蛙,狭隘的眼光使它永远看不到大千世界;另一个是翱翔在草原的雄鹰,绚烂的万物尽收于眼底。经历告诉我,读书与不读书,过得真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可以这样说,读一篇文章也许只要几十分钟,却远胜过和一个普通人坐着闲聊一整天,读一本优秀的书籍,就是与一位伟大的智者谈话。时下流行的一句话“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这大概就是读书于旅行的关系吧,读书就是心灵的旅行,可以荡涤心灵的尘埃。有的人喜欢旅行,觉得旅行可以减轻压力释放自我,却不知读书也可以有同样的功效,在一个午后的休闲时光里,手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静静阅读,不也是一件美好的的事情吗?而且读书比旅行更加的方便,旅行需要计划与时间的配合,而读书只需要有空闲,随时随地皆可阅读。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就是他本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往往取决于这个名族的整体阅读水平。三毛在她的《送你一匹马》中说到:“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这也许就是现代人把懂礼貌讲文明的人都喜欢称为读书人的原因吧。
书读得久了,就会形成一种阅读的习惯。就像孙中山先生说的:“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我们没有到达先生那种读书的境界,但确确实实是不能不读书的,闲下来的时间久了,读书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打发时间的方式。
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必不可少的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如果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稍有空闲随手翻翻,岂不美哉。
于谦《观书》中“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这种把书当做亲人,全心全意投入读书的境界恐怕就是阅读的至高境界吧。
你若读书,风雅自来。拿起书,开启我们人生的阅读之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