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0
说说“健身”
如果有什么,付出一定有回报
那一定是你对自己的坚持
每天一点点
总有偷懒的时候
20170710每天一点点:公车是我家
红尘漫步
早上从莆田出发,坐大巴去长乐机场。夹在一圈伯伯阿姨的中间,两耳不得清净,感觉额头和后脑勺都开始不乐意。
谈了摩托车汽车扣分的事,各个看着好有经验,一直分享不停。聊到创城,聊到厦门,聊到大巴。然后刚安静一会,看到路上收费站有交警在测酒驾,又一起激动地评论。然后看到一个开车恍惚了的司机,在高速岔路口,停了下来,正小心地挪到另一边,讨论妥妥地要扣分了。然后坐在我前面的伯伯突然要求把空调关了,旁边的伯伯说,我们都热地汗直流。前面的伯伯于是说自己感冒还没好,有点小冷,然后就变成讨论感冒喝什么容易好。
我记得在香港的时候,碰到一个女生很不开心地跟我抱怨,自己从太平山上坐小巴下来,一路很开心和在山顶认识的朋友聊天。突然有一个女士很生气地骂:一直讲讲讲,一点素质都没有。
女生很不满,认为对于她们有意见,可以私底下提醒她们,没必要当着全小巴的人骂,这样大声粗暴地阻止,没素质的人是她才对。
我认真地听完,肯定了她的说法,也认为那位不耐烦的女士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但是我认为事物皆有因果,责任也不全在她身上。即使是脾气爆炸的人,也得稍有导火索,才会被点燃炸开。在公众场所,的确应该保持安静,实在需要说话,也要压低了声音。但是,即使是压低了声音,如果一味不停地讲,小小声像有只蚂蚁不停在心上挠,也是难受地难过。
就在我编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有2个女生或者阿姨,在小小声说,我实在很想拿卷胶布把她们的嘴巴贴起来。然后坐在我后面的那位伯伯又打了一个害怕全车人都听不清的异常响亮的哈欠。
在公众场合,你绝对有说话,打哈欠的权利,但是,请不要把公众场合当成你家那么自在。
见得多了,试图以文字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然而前面的对面座位一个穿着花纹白色上衣,头顶半秃,五短身材,小胖的中年男子,咳了一声,咖地一下,我最看不下去的事发生了,他把痰吐在地上。
这是我极其不能接受的一种行为。人到底得没素质没公德心到什么程度和多么不爱惜自己的健康到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
然而,这样的行为在中国社会实在太多。我曾经在大学里看到教学上颇有造诣的教授也是咖地一下吐在地上,然后若无其事地向前走去。我在想是否应该向新加坡学习,吐口痰在地上罚款个几千,让你好好肉疼,以至于记住,永不再犯。
这时候想想,他们又不把公众场合当家了。在家里,要吐痰差不多要吐到垃圾桶或者厕所里,但是在外面就如此随意,林荫小道,走廊,公交车内等等不适合接受这样的无礼的地方,他们却毫不在意。
诚然,教育在这方面有缺失。老师和父母要负很大一部分的责任。即使在我任教的全市最好的高中,有时候我还是能在教室门口的花圃里看到烟蒂,这里出了学生就只有老师出入,而学生不抽。我在想如果学生看到了会有何感想?而看到了在公园里随地吐痰的父母,孩子又有何感想?
卫生教育似乎也不够全面。人们其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惜命,保健品各种地买,并不代表你对于健康的态度。个人的健康和社会健康息息相关,空气是流动的,是传播的媒介。当你呼吸着受过污染的带病菌的空气,健康状况可想而知,人,总是要出门的呀。反过来说,个人健康意识没有,卫生习惯没有,也就阻碍了社会更健康地发展。
当你把别人大众放在心上的时候,你其实也就把自己放在了心上。个人到集体,反之,集体也会方便个人。
所以,请别把公交当你家,请尽量保持安静或者实在需要时轻声细语不扰人,
请别把别处不当家,请尽量像对待自己的家居环境一样,认真谨慎地看待周围的某一处。
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也是大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