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当你到达一个位置
环境就会来适应你
我不合群,我要改吗?
这是第五季《奇葩说》总决赛的辩题。
有人说,当然要改,
不合群的话就无法与别人顺利的相处,落得形单影只;
有人说,不用改,
保持自己的内心和追求,不必为了无谓的社交而浪费时间。
合群,是一种愿意与他人、群体在一起的倾向,
在儿童时期,这种倾向的早期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
每天跟在妈妈屁股后面、一秒钟都离不开的小男孩,
一言不合就要抱抱的、每天都黏在身上的小姑娘...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
这种依恋逐渐就变成了合群,
变成一种对于他人与群体需要,
一种参与友谊、爱情和群体生活的基础。
可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
所有的言谈举止都会受生长环境、个人经历、观念价值等因素的影响。
有的人天性开朗,和头一次见面的人也能说说笑笑;
有的人不擅交际,在任何场所都是一位合格的聆听者;
但我们并不能因为某一种表现,
就判断这个人性格如何、是否合群。
在娱乐圈一直备受尊敬的陈道明,
在满是浮躁与诱惑的娱乐圈,不爱聚会、不接应酬,
不说客套话、不怕得罪人、不跟圈子妥协,
只做一件事,
尽力把每一部作品演好。
不合群的他,喜欢在独处中沉淀自己。
他会弹钢琴,会演奏萨克斯、手风琴;
他爱看书,从鲁迅、胡适,读到李敖、北岛,
他喜欢画画、书法和下棋,在家拿着毛笔抄《道德经》,
还经常为女儿做糖人、面人。
所以有人说,
当你在某一领域到达一定程度后,
你就不需要融入任何环境,迁就任何世俗,
而是让环境来融入你,让世俗来迁就你
贰
学会与孤独握手言和
我们会活得更舒适
当看到这个辩题后,我不禁产生了疑问,
为什么是问不合群要不要改,
而不是太和群的人要不要改?
每个人的性格大多都是天生的,
要违背自己的性格与本意,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这不就是给自己找罪受吗?
即便在实现自己的道路上,可能会忍受旁人的目光,
但这又有什么大不了,
至少你很快乐不是吗?
听一个朋友讲述她的大学时光,
用的多数都是放纵、懒惰和遗憾一类的词语。
她们宿舍一共有6个人,
一开始除了每天正常的上课,
大家还会相约一起去上自习,
可时间长了之后,就出现了有人缺席的现象,
要么是因为今天睡过了,
要么是因为和男朋友约会,
到最后,只有一个人坚持每天早起上自习。
宿舍组织一起去K歌,她说:
“下次吧,我今天得听完这堂课。”
有人叫她一起去逛街吃饭,她说:
“不好意思我去不了啊,过几天我有个考试所以我得抓紧复习。”
久而久之,大家觉得和她有点没有共同话题,
逐渐开始疏远了。
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忙于生活,很少有联系,
后来朋友从同学口中才知道,
那个“不合群”的女同学,成功获得了保研资格,
后来又在读研期间申请到国外留学,
现在已经在国外定居,
还在去年生了个漂亮的混血宝宝。
你不需要刻意去合群、去放弃自己融入集体,
适当地将精力多花在自己身上,
学会与孤独握手言和,
我们会活得更舒适。
叁
清楚自己内心所求
才能在独处中找到边界与平和
《乌合之众》里有这样一段话: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
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
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许多人为了合群而放弃思考,
在群体中不负任何人,
却惟独辜负了自己。
要知道,合作与合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合作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
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
简言之就是你跟其他同事,
通过相互帮助来完成今天的提报。
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群,
在与他们的价值观和认知能力是否相符,
倘若让一个小学生和一个大学生在一起,
大学生可能会哄着小学生玩,
但肯定不会和小学生一起讨论学业。
有的人不合群,并不代表他不好相处,
而是有着自己的爱好与目标,
有着与自己相互分享喜怒哀乐小群体,
但是这样的人,
往往会承受更大的孤独,
同时也会获得更多的满足。
就像意大利导演费里尼所说:
“要拥有很多内在资源,才能享受独处。”
太多人在迎合别人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
只有真正清楚自己内心所求的人,
才能在独处中找到内心的边界与平和。
成人的世界讲究的是势均力敌,
只有实力匹配的朋友才会相互欣赏。
所以,不要苦恼自己的不合群,
更不要强迫自己去迎合别人。
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把自己变得更优秀,
当你默默无闻靠实力说话,
自然而然就“合群”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