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拿出一幅画,举在胸前晃了晃,然后对着下边的同学们说:“你们看仔细了,回家之后以这幅画的内容,一人写一篇作文,字数不限,体裁不限。”下边的学生一片哗然,“啊啊啊,又是作文,怎么天天要写作文……”老师继续喊道“安静安静!”学生便停止了声响,他接着说:“你们得了吧,我都把要写的内容画好了,只是要求你们按照画面内容,用文字描述出来而已,如果这都做不到,以后还怎么从事写作啊!?要知道那些诗人小说家,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可没有人给他们画画,他们需要自己在脑子里先勾勒出自己想要说的图像,然后再将这个图像写下来,我还没要求你们自己想像、预先设计场景呢,一个个都别叽叽歪歪了,明天一早把作文交上来,好了,放学。”学生们一个个无精打采地站起身来,挎起书包,歪歪扭扭地走出了教室。
山水画别看这些学生一个个不情不愿的样子,其中还真藏龙卧虎呢,这不有个叫做王维的孩子,就惊艳了一把。这孩子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饱读四书五经,写首古体诗那是信手拈来啊。话说,他回家之后,把老师的给的画回想了一下,便拿来笔墨纸砚,刷刷刷便写下一首四行的五律诗,还给了标题叫《画》,由于这首诗写得太好,后来还成了小学作文的典范,所有的孩子都得背诵。诗内容如下: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惊到了没有?短短20个字,就把一画内容及特点都给描述出来了。当然毕竟是孩子,技巧不错,但写的还是画的表面内容。再看另一个大一点叫做张志和同学,他不太注重画面本身的内容,而是挖掘画面之后的故事,他填了一首渔歌子的词,写出了依山傍水的舌活情景,虽然景色上作了些调整,但也表达出了同样的山水之中的惬意生活,这篇也成了人人需要背诵的范文,词的内容如下: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其他学生就一般般了,但还算过得去,先一翻描绘,再一番夸赞,然后引出了中国梦,提到了环境保护问题,这种写法以后应付应付新闻通稿什么应该没啥问题的。但有个叫小韩的同学就比较奇葩了。
同学出生农民工家庭,自然没读过那么多书,诗词歌赋肯定是不会的了,平身最讨厌作文了。但作文还是要交的,否则考试不及格毕业都成问题,好在这幅图似乎在哪见过,对了好像谁家的墙上挂过,大概毛笔画的山啊水啊,这幅也差不多,用重墨泼成的山峦的形状,空白的地方即是水,即是云,又是雾。虽这山虽然像是怪石,但国画就是这种风格,山上点点朱红便花,几笔侧锋更是叶,几条细线描在崖上便是屋,排在水中则成帆。前景几枝海棠花,下浮几朵开花莲,两只小鸟空中飞,青山绿水在眼前。
对于这样的画作,小韩实在不知道如何表述,因为不懂画,看在眼里只觉得是某个澡堂的墙面,司空见惯,却又表达不出来。憋了半天整了四个句子:屋内墙上一幅画,本想作诗整一下。奈何学浅没文化,大喊一声好看啊。想想不太好,于是写了一篇魔幻故事:
有一天,我路过一坐寺庙,寺庙的墙画着一幅画。对于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人,一时不禁看呆了。突然,眼一团烟雾飘过,我转身一看,居然转身一悬崖之下,一条狭窄的小径,顺着山体蜿蜒到远方。路边几株海棠盛开着,片片花瓣随风拍飘落,掉在了水面上的荷叶之上,几朵莲花如少女般在轻轻的摇晃。头上几只小鸟,一边飞翔一边歌唱。远方层层叠叠的山峦矗立在平静的江面之上,一道瀑布在山间流淌。农家小屋,四角凉亭湮没在漫山的红花之下。一望无际的江面啊,几片风帆在摇晃。生活在这青山碧水间,是多美好的愿望。
这时,前边飘来一朵五彩祥云,我用却搂了一下,居然像块石头一般坚硬,我试了试,居然可以站上去,我刚站稳,祥云竟飘了起来,一会便到了刚刚看到的小屋,我跳下云头,跑进屋一看,空空如也。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我想算了,还是回云吧,我刚想往云上站,谁知脚还没落下那云便自行飞起了,我便一下子栽了下去,还好山下树多,在半空中被树枝给挂住了。我摸了摸口袋,发现手机还在,想拨110求救,一看居然没信号。这真是:
荒山野岭多魍魉,黑灯瞎火没有网,方圆百里无人烟,一着不慎掉进江,满腹牢骚无处诉,空望苍天叹凄凉。
我正孤立无援的时候,突然被人拍了一下肩膀,不禁打了个哆嗦,发现自己依然站立在寺庙之中。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个老和尚,他笑眯眯地说:“小伙子,这又不是什么美女图,你竟看得这么入神?”我双手合十作揖道,:“如此山水不可多得啊,一时间竟看得入了神。”老和尚说:“不就是写篇作文不用这么入戏吧,我这找画工画的,10块一个平方,要不要我介绍你认识,在你家墙上也画一个,你可以天天看了。”我说:“算了,我租的房子,画了要被房东骂死。”老和尚呵呵一笑:“阿弥佗佛,那施主好自为之吧”说完便飘然而去。
我又瞄了一眼那幅山水画,一时又觉得无趣,便起步离开,只是走动的时候觉得浑身的疼痛,还真像摔了一跤。
第二天,小韩把作文交给了老师,老师看完没说什么,只是一脸的黑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