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的读后感,对我来说是个挑战,读的时候酣畅淋漓,写的时候就变呆傻状。中国古代诗词博大精深,但在于我,只能心里默默揣摩,对外不敢发表任何想法,因为太浅薄。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是王国维先生文学批评的代表作。《人间词话七讲》是叶嘉莹老师对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讲解,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叶嘉莹老师的讲解内容,共七章;第二部分是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原文,跳过讲解直接阅读的话,确实有很大难度,尤其是古文、历史学习不好的人。
本书内容,个人分享以下三个各方面:
一、词以境界为上(王国维先生对词的境界的评析)
王国维先生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词以境界为最高审美标准。那么,什么是境界呢?叶嘉莹老师说这一点是先生一直没有说明白的,用境界这个词还不够准确恰当,但是又找不到更为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和表达。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着,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像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天涯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渐起,伊人远隔,天气之凉比不上相思之苦,秋风起时偏登楼,欲言无语更无人听,一切的一切在无可奈何之中变得难以承受。这种用真感情写的真境界,历经千年万年的力量,流传至今。
先生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写实之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分。“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所之由分。然二者偏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现实之故也。”“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有生气。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故一宏壮,一优美。”
“有我之境”的要点在于“以我观物”,即从自我感情出发,对客体进行加工整理,一切外物都成为内在感情的表象,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幕”。“无我之境”的要点则在于“以物观物”,强调客体存在的真实性,主体意识被客体化,如“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也是主观诗跟客观诗的区别所在。古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较多。但对名家高手来说,他们可以得心应手的根据自己的愿望进行选择运用。
境界有上述类别之分,但“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优美和壮美,只是审美的不同取向而已,它们之间不应该存在价值的判断。
关于词之境界,叶嘉莹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入了很多西方文学分析方法,解释的很透彻,如双重语境、语码等等,将词之内涵、魅力展现在世人眼前。最后得出,好词是可以引发读者丰富联想的,也就是词之最高境界的表达。
二、词的发展历程以及词人词作风格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五代北宋之词,可谓“生香真色”。王国维先生说:“君之于词,于五代喜李后主、冯正中,于北宋喜永叔、子瞻、少游、美成,于南宋除稼轩、白石外,所嗜者鲜矣。尤痛诋梦窗、玉田,谓梦窗砌字,玉田垒句。一雕琢,一敷衍。其病不同,而同归于浅薄。六百年来词之不振,实自此始。夫自南宋以后,斯道之不振久矣!元明及国初诸老,非无警句也,然不免乎局促者,气困于雕琢也。嘉、道以后至此,非不谐美业,然无救于浅薄者,意竭于摹拟也。”
这部分讲述了词的发展,由“歌化之词”到“诗化之词”的发展,著名词人的特点及名作解析。王国维先生受西方美学、哲学影响,对中国传统词话的分析和研究更为新颖独到,每个词人的代表作及其特点表述详尽。
三、人生的三大境界
这三种境界是王国维先生对历史上无数的大事业家、大学问家的深刻反思而做出的高度概括。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在迷失自我的情况之下,我们应该“立志”,找到自己的目标。任何事情,无论是学问还是事业,没有明确的方向,我们都会无从下手,更有可能半途而废。因此先生所表述的第一境界是“立志”,摆脱自己目前的迷茫。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有了坚定的目标,我们能够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即使痛苦艰难也要“不悔”,甚至甘愿为之“憔悴”。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压力,你都能够为了这个目标而坚持下来。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阶级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波折,百折不饶,经过一番奋斗才会取得成功。当你成功以后,你又会感到意外,因为它一直在我们不经意的地方等着。因为当你获得成功的时候,又会感叹成功似乎很简单,似乎就在眼前。
以上内容仅是一小部分,《人间词话七讲》除了对原书的讲解外,还有很多知识点,喜欢中国古典文化、古诗词的伙伴可以速速入手。
另外,书中对于读书的见解,非常值得我们深思,读书的同时要保持独立思考,读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阅读每一个作者的作品,一定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环境、作者本人的成长经历,才能更好的理解其内在涵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