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春晚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品——《机场姐妹花》,今天又温习了一遍,还是会对里面的内容大笑不止,同时也深深感受“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句话的无奈。
做服务工作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面对各种挑剔、恼骚、痛骂等等,服务员能做的便是细心、专注的倾听,然后耐心的处理好客人的一切问题。
有人可能会嘲讽说:“那些服务员是傻吗?不知道怼回去。”
是的,服务员确实可以怼回去,但是逞一时的痛快结局便是,影响店内形象、生意,更严重的可能会因为一场吵架而失去工作等。
人的主观是天赐的礼物,但有时也会带来很多困扰,比如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说话的人太多,愿意听的人却少之又少。
“我觉得...” “我认为...”“我想...” “我评论...”十句话中,多半都会提到“我”,从而迫不及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
殊不知,谁会愿意认真听那些话呢?厌烦的时候,每个人可能都这么想:“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反反复复循环,别人讲的时候,自己不听;自己讲的时候,别人就更不想听,谁都不妥协。满世界的道理从左耳进、右耳出,最后相互埋怨、责怪,谁也不理解谁。
倾听作为沟通里最重要的环节,如果直接忽略,很多误会、怨恨、不理解就开始衍生了。
等待明白真相的那一天,两个有分歧的人都不经感叹:如果你能好好的听我把话说完,我们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误解,关系也不会变得如此生疏。
什么是倾听?
词语解释为:“ 细听;认真地听。”狭义的倾听指耳朵听别人说话,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广义的倾听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其最主要的是“听”而非不断的以自我为中心去“倾述”。
用好倾听的能力,听者和说者,在一唱一和之间,不仅有解决问题的作用,还有宣泄情绪的用途。
倾听最重要的是什么?
1.尽量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也不要源源不断的谈论自己;
2.克服自以为是,别私自揣摩说话者的心思;
3.尊重、平等,不轻易打断对方话,不因其他因素带歧视、控制的欲望等;
4.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不轻易反驳或者带个人情绪怒怼;
5.专心,尽量克服自己的小动作。
倾听的时候最怕什么?
1.完全否定,不认真,也不想理解;
2.只听内容,忽略一切感受;
3.直接打断,然后开始讲道理或者谈自己;
4.不尊重,内心也并不平等看待倾诉者;
5.主观猜测、偏见等。
很多时候,大人们总是不理解,为什么孩子老是不“听话”,说了千百遍,还是死性不改。
这个时候多数孩子的内心可能都在吐槽:“你们何曾好好的听我说一次?”
大概这就是产生代沟的最根本的原因吧。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有个7岁孩子从外面摘了很美的鲜花,回到家中,看到柜子上有个好看的花瓶,想要把花插进去,送给自己的母亲。但是由于柜子太高,他借助凳子的高度去拿瓶子。可是,很不幸运,他还没拿到瓶子,就不小心把它碰到地上摔了粉碎。
母亲回来,看到这一幕,什么都没问,就开始打骂。孩子想解释,可是瓶子摔坏了,百口莫辩。就这样,一场好心就因为一个瓶子也变得粉碎。
这是件小事情,不过,日积月累无数个“小事情”后,就形成了孩子和父母跨不过去的“鸿沟”。
有多少孩子长大成人后,想起那些年的小事情,不经感叹:“要是你们认真听我说一次,多好”呢?
然后自己成为父母后,又不由自主的给孩子讲无数的道理和经验,不知不觉忘了那种当孩子时,渴望大人倾听的感觉。
如果在心里把“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变成“你觉得呢?” “你说说看”“你怎么想的”,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扰、误解还有遗憾,会不会因此减少很多呢?
文|简从一, 一个喜欢探索心理学和自由写作的95后。 微信公众号“自由记录”, 感谢支持, 随时分享!
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