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时光倒流,回到过去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从那个时代开始,美国历经了动荡不安又非同寻常的时期,这也是一个充满着社会争论的转折点。一股美国社会文化价值的源泉开始翻涌起来,文学创作在数量、质量和形式上都无与伦比,而“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正是在此时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思潮和社会运动开始迅速崛起。
本次我们要谈的主人公就是在这样的思潮中翻江倒海的一股清流,没错,他就是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犹太人,1904年出生于波兰的一个小镇子里,其双亲都曾在犹太教区中担任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堂主持,人称“拉比”。由于身在书香门第,父母又都是人们眼中的高材生,辛格从小耳濡目染,对于语言、文学、学术、创作都极具天赋,15岁便开始进行个人创作。然而,到了而立之年的他却依然默默无闻,不为世人所知,加上波兰排犹氛围日益加重,他一度放弃了父母要他当拉比的想法,移居到了美国为多家犹太报刊亭撰稿,成为了犹太文学杂志的专栏作家。
在美国的这段日子,辛格开始投身于以犹太人的生活为内容的小说创作中去,并且在1950年的时候,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莫斯卡特一家》。该小说一经译成英文,便开始广受好评,使辛格在文坛上获得了很好的声誉。正是如此,犹太人的生活故事也在美国迅速走红,成为一种新的思潮。十年后,辛格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问世,小说描写了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动人故事,还曾获得过美国全国图书奖,也是这部小说让他成为了美国犹太人中的小说大师。小编曾经也对这本书有所耳闻,可遗憾的是一直没有买到正版,希望今后有幸的话必定加以收藏。
当然,在文坛上负有盛名的不仅仅是他的长篇小说,还有他从1945年开始创作的一百多篇短篇小说。其中的代表作有《傻瓜吉姆佩尔和其他故事》(描写一个“傻瓜”的日常琐事)、《市场街的斯宾诺莎》(通过老鳏夫菲谢尔森博士如何从与老处女的结合中尝到人生乐趣的故事)和《童爱》(用笔墨书写与自己生平相关的故事)等,大多都是描写波兰犹太人往昔的遭遇以及美国犹太人如今的生活状况的故事,情节生动、内容有趣而又不失哲理性。因为父母是拉比,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上帝、天堂、地狱、灵魂等宗教元素的渗透,这些元素混合着辛格奇特的想象力、复杂的人物关系、合情合理的传统手法以及自带怜悯属性的讥讽。
辛格还有一大独特之处,那就是他为本族做出的文化贡献。他所有的关于犹太人的小说作品都是使用一种叫做意第绪语的语言进行创作的,这种语言被认为是濒临失传的珍稀语言(足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后再被其侄子翻译成英文,就这样他挽救了一种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瑰宝。因此,在1978年时,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的颁奖词说的是“辛格不仅扎根于犹太血统的波兰人的文化传统,而且反映和描绘了人类的普遍的处境”。
人们如此推崇辛格,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会讲动人心弦的故事,也恰恰是由于他的创作是“充满了激情的叙事艺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