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哀愁

作者: 喜寒 | 来源:发表于2017-01-27 15:29 被阅读0次

    解释可以具有不同的底质,以及不同范畴的结果,但一般语境中的能质和词语的对应关系确实仅有固定的几个,如此看来,解构便可以是(主体性为底质)要素和系统的交互关系,于是得出答案————美是被夺取。

    或者探讨美本身并没有意义,应该探讨的是认知美的过程,可以是审美。作为概念,美是在人类审美认知活动中构建的虚体,其本身只是一个假设,或者描述审美状态的综合,并不具备构成叙事的要素。

    审美具有以下意指,矛盾,悲剧,超脱,等。审美的意指是审美在不同底质中表现出的特性的归纳,比如矛盾,可参照一般美学文本中通用手法,既能叙事与所指叙事逆行,处于该情境下,矛盾依然可在审美活动中被判定为审美本身,同理后两者也是如此。艺术中矛盾在一般语境的实质为进退不能,以及对此状态清醒的认识和叙事。叙事可以让叙事主体摆脱样本情况,但叙事依然可以被另一个主体的叙事所解构,或者被他者的叙事解构,于是主体在失落中被拉回原先的存在状态,比如此刻。叙事的主体再次转换,它同样也可以是对读者的转换,这一过程中超脱就变成落差感,落差感可以是忧伤之源。

    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是同一个环节,每一次叙事都可以是自我在叙事,但环节已经变成底质,变成预设中先验地给出结果的一部分,环节是压抑的,主体希求通过残缺以进入超脱的状态,但超然依然是被写入底质的压抑着,甚至审美的过程也无法离开底质的对照,超脱需要底质,也就意味着还在系统的叙事之中,超脱可以超越系统,但那是底质就是对系统的叙事,它可以是新的系统。

    主体渴望,哀愁,被夺取,阉割。主体又对哀愁和阉割抱有拒斥的态度,主体希求获取更多符号,获取更多阳形,更多的性欲对象,比如汽车,比如车模,同时主体依然在希求阳形的丧失,希求被夺取和阉割,主体的幻想经常具有丧失一切符号,丧失肢体,丧失生命的倾向。这是矛盾。主体希求脱离系统,这是悲剧。主体的选择被夺取,这是超脱。超脱是永远不可能达成的状态,主体会希求他者建构出另一个自己。包括自杀。

    美的意义在于凝视,只要不死就还得流泪,只要还活着,就必然活在生活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美与哀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if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