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极好的春日,偶得几枚明前。
朋友从老家安徽来,那是产茶的好地界。赠我时说,这茶是父母种的,采来自家喝,也不知道什么茶种。真是淳朴:没有精美的包装,只是一个透明塑料袋,带密封口的那种。但因此,茶形茶叶一目了然。
看成色,淡黄嫩绿,娇娇弱弱的样子。不知不觉竟想起红楼梦里形容女子美貌的词儿来,色入春晓之花。
观外形:标准的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尤其是两片叶子真就是茶人们形容茶形的那个词儿形如雀舌,哪来这么多的小雀舌,尖细灵动,恍惚间似乎能发出唧唧啾啾的鸣叫,单是看着便赏心悦目,怡情怡性。
再细看,这叶片上还满披银毫,简直可以用银光闪闪来形容它了。
有此三种特点,基本从外形就可以断定这茶错不了。小心翼翼保存这几枚茶叶。生怕碰掉了银毫,损毁了茶形。须知,明前本就难得,更何况应季的明前。
想像,安静时坐下来,品一壶新鲜的明前,那是何等的日子。
入口,却大失我望:什么味道都没有!接下来,我虔诚地调整投茶量,调试水温,增减注水时间。然而,每当茶汤入口,瞬间就像兜头的一盆凉水,浇灭了我所有的热情和期待。大约有一周时间,我连续作战却屡屡败北,不得已,只好把它搁置一边。
暑期,是这一年中最自我的时光。所有的时间都由我来安排,所有的事情都选我想要做的。于是乎莫名地又想起那没喝明白的明前:明明是难得的好茶,为什么偏偏喝不出好?
找出来,重新吃。
虽然酷暑难当,心却是静极了的一段时光。一天当中最重要又最不重要的事情就是泡上几枚明前。细细品尝。偶尔,也喝喝老茶头。
一日
二日
三日
……
就这样,日复一日,忽一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是我错了。在没喝之前我强加给了它太多的想像。
就像你喜欢一件新衣服,你会想像你穿上它多么漂亮多么年轻,就像你看见一款美食,你会想像它的滋味,那酸是你喜欢的酸,那甜是你喜欢的甜,那香是你喜欢的香……的确,面对心仪的东西,你会强加给她太多想像,而这些想像并不属于她。因此,当你真正身临其境感受它的时候,必然会失望。因为你是你的想像,它是它自己。因为它不是你的想象。
我曾想象,这几枚明前要么会给我普洱的感觉因为无味之茶才是好茶,普洱便达无味之境;要么是属于龙井或者碧螺春的味道,因为它毕竟是绿茶。结果,它什么都不是,它不是普洱不是龙井或者碧螺春,因为它是它自己。比如,龙井具浓郁的炒香味。这几枚明前却全无此味。如今,茶叶早已喝光,仔细回想,它应该属于晒青或者烘青类茶。所以根本没有后加工的味道。因而保持更自我的味道。类似于体香吗!
并且,老茶头也误导了我。
老茶头的平易亲切,老茶头的温暖妥帖的确俘获了我常常惊惧的心。无论和红茶还是绿茶以及铁观音比较。普洱都算得上是无味之茶。不知不觉,它就成了无味之茶的标准。现在想来。相比于明前,普洱还不能算是无味之茶。损之又损以为道。真正的无味是明前。而明前的无味需要极静之心去发掘。
是的,明前的无味需要极静之心去发掘。相信,每个人都有对它的独特体味。或者更像佛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会落入言筌。但是,毕竟还是有些体会,即使落入言筌还是要固执地说上一说:
入口,似白水而绝非白水。因为迅即你会感觉,它有内容。它有着所有好茶的优良表现:
它圆、润、顺滑。
它生津迅速。茶咽下去,满口生津。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
它回甘鲜明。我一直以为回甘是好茶的高标准。因为,生津,圆润,醇厚,好点的茶都具有这些品质。而回甘却是未必,尤其是显明的回甘。我还以为苦茶更容易回甘。因为苦尽甘来嘛。我再次被这种理论欺骗。从明前我知道了,回甘跟苦不苦可以完全没关系。
明前的味,既没有后发酵的香;也没有后加工的香;我想,明前的味,是一种最本色的香吧。也许,喝明前寻觅的就是这种似有若无却又本色自然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心不静无以发现。
喝明前,喝的是茶体会的是心静至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