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拉了个长距离马拉松配速跑,423的配速拉了26公里,可能是由于补给不到位,跑步氛围不够,咬牙跑到26公里,实在跑不动了!那就收吧!硬撑,只会得不偿失。现在的我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为了刻意地备战某场马拉松,就是一种习惯。一个月跑三次长距离,到了哪天心血来潮,想比赛的时候,有跑量和强度打底,人不慌,关键对身体好。我的月跑量基本上稳定在300左右,外加三次长距离,保证后半程不崩的量,就心满意足。如果想跑成绩,量得适当地加加,强度自然要保证。前提,身体要适应,无明显的症状,诸如酸痛、灼热、乏力而不想跑,就得调整,减速减量是王道。我曾无数次告诫我的学员,平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月跑量基本上在150公里左右,临近比赛的时候,各种狂练,堆跑量,加强度,将月跑量堆到400公里,最终也未必能跑出好的成绩。马拉松重积累,训练更要循序渐进。临时抱佛脚,仓促训练,只会让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很难跑出自己想要的成绩。

当你决定比赛的时候,三个月备战,是明智之举,比如好好利用冬训,补齐一下个人短板,来年开春,好好跑个成绩不是梦。单纯只为享受跑步的乐趣、无伤跑、健康跑,另当别论。好的成绩,需要好的方法,再勤学苦练,方能事半功倍。有的人月月大跑量,天天强度训练,成绩不见长,体能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对于业余爱好者,重基础,练体能,补短板,是王道。
1、重有氧基础,多轻松、舒适的有氧。冬训,我跟学员制定的训练计划,一周跑四次,三次有氧,一次速度。有氧的作用,提升有氧耐力。
2、练体能,让腿部、腰腹、核心更有劲,为后半程提供动力。冬训期间,一周两次,每次45分钟,深蹲、蛙跳、平板支撑、箭步蹲之类,进行分组练习。什么时候做?一周跑四次,休息三天,休息时间做,热身跑5公里,身体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再进行力量训练。
3、补短板,你跑步的劣势在哪里?进行针对化、强化训练。比如,我后半程掉链子,耐力不行,就要多拉长距离慢跑,并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如果你的后半程,不掉速,还能跑出负配速,非常牛了!

今天26公里,跑得有点混乱,天气冷,只想跑快点,慢跑,风吹过来,有点打颤。基本上跑出去不能停,补给只能摆放在路边,顺手去拿。日常训练,可以加速,可以节奏,但是如果从第一公里开始,一直处于掉速状态,就不好,尽量控制好速度,合理分配体能,保证后半程的稳定性。如果你日常拉练,喜欢这么跑,到了比赛,一定是仗着体力充沛,有多快冲多快,直至体力不支。全马讲究匀速为王,前半程要悠着点儿,为后半程,尤其35公里以后,保持体能。专业跑者,基本上全程匀速,每5k的时间段,波动起伏小,后半程可以微微提速,甚至加速冲刺,我们业余爱好者,很难达到这种水准,保证后半程不掉链子就好。平常多跑有氧节奏,形成舒适平稳的节奏感,到了比赛就会显得从容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