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芳草集散文特辑谈天说地
关于夸大性自恋和理想化的思考1——还有多远(86)

关于夸大性自恋和理想化的思考1——还有多远(86)

作者: 贞真润泽 | 来源:发表于2022-10-19 07:16 被阅读0次

    写完上一篇文字之后,另一个词“理想化”常常会冒出来。想象与理想化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回观自己的过去,好像那些理想化过程,大部分是通过想象来呈现的。

    夸大性自体和理想化父母影像,是科胡特自体心理学里的两个重要概念。科胡特说,自体的结构有两极,这一极是夸大性自体,那一极是理想化父母的影像。夸大性的自体,就是我是完美的,理想化的父母影像,是从婴儿的视角看,父母是完美的。

    我一度想深入理解自体心理学的精髓,书买来了两本,却只看了四分之一,就放下了,实在是枯涩难懂,难以继续。书虽放下,这两个词却留下来,时常在内在的空间里飘荡。

    想起李鸣老师讲到夸大部分,举的一个例子:

    一个2岁的小男孩试图要站在父亲往前平伸的手掌上,这个男孩爬到父亲的手掌上,经过了一番努力,找到了平衡点而高高直直地站起来,父亲欣赏的赞叹着:哇,世界冠军!小男孩得意洋洋地将他的手高举过头,就如雕像一样,他们一同协力站着,直到男孩觉得累了,转而投入父亲的怀抱中。

    另一个情境,父亲带男孩参观空军基地,当他们穿过一座大停机棚时,一架喷射机正好在他们面前转向进入跑道而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一时之间,大地震动,这对大人来说都是很可怕的经验,大约几秒内,我们的“世界冠军”便哭成一团,而这时,那只支持他“强有力的表现癖的手”将他抱起。

    这个例子呈现的是比较合适的应对孩子夸大性自体发展的情境,父母镜映和满足孩子夸大性自恋的需要,接纳孩子正常的害怕和脆弱。孩子的夸大性需求被满足了,随着与现实世界接触,对应的心理结构开始发展,孩子逐渐放弃原始的夸大性需求,从内部转向外部——与现实世界的相处。

    在与现实世界的相处过程中,孩子逐渐发现自己不是全能的,有些自己可以做到,有些自己做不到,但同时发现自己做不到的,父母可以做到,所以孩子开始把这种全能感转移到父母身上。理想化父母发生。

    我们常常会看到三四岁的孩子在与别的小伙伴一起玩耍时,可能会说“我爸爸是个警察,他能抓小偷”或者“我爸爸是超人”,这是最显而易见的孩子理想化父母的呈现。

    李鸣老师关于夸大和理想化,还有一段论述,我也印象深刻:夸大性自体和理想化客体,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要经历的。如果发展良好充分,夸大部分会在未来形成孩子的“雄心”,即“我能做什么”。理想化部分会形成孩子的“壮志”,即“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生就像一架马车,“雄心”在后面推,“壮志”在前面拉,在这两股力量的作用下,人生的马车不断往前走。如果这两个部分发展受挫或不良,它们会以某种方式或者症状,在以后的生活里重复呈现。

    最近,在好几趟上班或下班的班车上,闭上眼睛,顺着“夸大”和“理想化”让自己的思绪在过去和现在的时空里随意飘荡。

    我试着去看向自己,我的自体中夸大性和理想化的发展是怎样的呢?它们在我的现实世界里都是怎样呈现的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夸大性自恋和理想化的思考1——还有多远(8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oy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