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觉得自己说了什么,但小温馨的逆反心理让我挺惊讶的。尤其是到了这个阶段(4周岁半)之后,只要我们一批评她,就会引起他她的反感,反应很激烈。
不仅如此,还总喜欢和我们唱反调,与她说话也不理睬,更不喜欢按照大人说的去做。
比如,早上姥姥喊她起床穿衣服。她会说:“不要,不要,我不想穿衣服。”
比如,让她吃早饭,她会说:“我现在不想吃,我想看会电视。”
比如,到了睡觉时间,她却说:“我想要出去玩,不想待在床上。”
看着小温馨突然变得这么“不听话”,姥姥说,她已经到了狗都嫌的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叛逆期”。
你让她向东,她偏要朝西;你让她吃饭,她偏要睡觉;
有时你说她还小,她会觉得我“已经长大了”;有时,你说她长大了,她会觉得我还是个孩子。
这个阶段的她主见意识特别多,不想乖巧顺从得听从大人的安排。就喜欢和你较劲,你说什么,她就喜欢反着来。她有时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希望能够独立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此刻,如果我们不断去要求和控制,只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破裂,甚至让孩子厌烦,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亲子之间学会正确沟通交流
我一直认为,沟通是维系一切情感的桥梁。很多父母,总觉得自己和孩子有代沟,摸不清孩子内心到底在想什么?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是否有尊重过孩子的感受?是不是我们经常对孩子呼来喝去?是不是我们总拿大人的身份去要求孩子?是不是总拿孩子去和别人做比较?你说已经尽力和孩子沟通,但还是觉得比较困难?为什么?
我觉得,如果父母总是强行去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甚至有“你是我生的,就得听我话” 的这种思想,那么和孩子的关系必然不会和谐。
孩子确实应该听从父母的教导,宝妈学习早教亲子知识,可以去启蒙听听,很不错,接上,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也有自己的选择,有权利说不。
她不一定要对父母百依百顺,她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主张,这个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能过度强求。
我觉得,和孩子沟通也需要三点技巧:
第一.要学会共情,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被理解;
第二.学会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相处,不能总想方设法去控制;
第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事情,只有感同身受,才能让信息双向流动。
陪小温馨一起吃早饭,姥姥煮了鸡蛋好心拿给她,她却倔强的说不要吃。
我看了看她,问:“你确定不要吃吗?我听说鸡蛋里面有丰富的蛋白质,吃了不仅对身体好,还有美白的功效哦。”
说完,我故作淡定得拿了一颗鸡蛋准备剥开。
这时,小温馨央求得说:“妈妈,妈妈,我也想吃。”
正因为我抓住了小温馨爱美的心理,所以不费吹灰之力,成功让小温馨乖乖吃了鸡蛋。
吃完之后,小温馨还激动地看着我问:“妈妈,我吃了鸡蛋好像真的变白了耶。真的太神奇了,我太爱吃鸡蛋了。”
亲子之间的正确沟通,不仅可以拉近和孩子之前的距离,更对孩子成长路上的教育效果会立竿见影。
和孩子沟通是有技巧的,不要总是想着去控制和强迫孩子,换个方式,也可以让家庭氛围更和谐,让教养孩子更轻松。
学会真正关心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总是以“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的思想强加给孩子,希望能帮孩子包办一切,不想孩子走上“弯路”。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也渴望自己去探索,去尝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中国式的父母,总在自以为是中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感受。
小温馨最近在学舞蹈,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会有点泄气,甚至会说:“我不想练舞蹈了。”
每次听到小温馨这么说,paul就会非常生气:“为什么不想练,我们学费都交出去了,你说你不想练。下次再说不想练,以后哪都别想去,爸爸也不会带你出去。”
我能理解paul的心情,但我不赞同他对孩子这么说话。因为一味得端着父母的架子和孩子沟通,她只会和我们越来越远。你想了解孩子到底为什么会这么说,还得要走进孩子的内心。
我试着安抚小温馨的情绪:“宝贝啊,你可以跟妈妈讲讲为什么不想练舞蹈吗?”
小温馨低着头说:“我就是不想练,太痛了。”
我摸了摸小温馨的头,表示理解:“妈妈知道练舞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宝贝你也辛苦了。你说不想练,肯定也是因为痛,对不对?”
小温馨点点头说:“是的呀,疼我就不想练了。”
“宝贝,你还记得脚背的动作吗,一开始你都练不好,后来越练越有进步,老师都还夸你呢!”
“记得呀,我每次都练不好。但前两次我可以练好了,我是不是很厉害呀?”
“对的,宝贝,你真的很有潜力。而我们还要不断坚持,不断进步,才能变得更厉害。”
“妈妈,你看,我这个动作会做,我做得好不好?你帮我录个视频发给老师看看,好吗?”
小温馨从郁闷不想练到突然又有了积极性, 还主动的展示自己的舞蹈动作,想发给老师看,渴望得到鼓励。
我觉得她内心并不是真的不想练,而只是希望我们能够多给她一点肯定和赞美。
我也相信只有针对孩子的思想去引导,和孩子真诚去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教育才会成功。
否则,孩子只会叛逆,效果适得其反。
孩子如果进步不明显,是因为教育方法不适合自己的孩子,不是孩子难教育。
就比如,我小时候学奥数,每天都被父母逼着学,学不好还得挨骂,挨揍。最终对奥数有了恐惧感,没有一丝进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也会有成长的烦恼和压力。
可很多父母却只关心学得好不好,责怪孩子不够努力。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最终导致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说话,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影响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学会真正的关心孩子,并且遵循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家长积极配合,孩子才能走向成功。
不要以爱的名义给孩子施压
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孩子的,只是有时候因为表达方式的不恰当,就会让孩子产生逆反效应,影响亲子感情。
比如,同学lily家的儿子、学了很多的早教课,英语、画画、乐高等,但没有一样孩子能够学好并坚持下来的。
Lily也很惆怅,怎么自己好心的栽培,却反而引来了儿子的逆反和自备心理呢?
很多父母总是太急了,不愿意给孩子等待的时间。最后会把自己的焦虑转化成孩子的焦虑。
最终导致:
一方面,孩子达不到父母期望的要求就会产生挫败感,影响自信心;另一方面,父母的施压也会让孩子产生愧疚感,影响心理健康成长。
所以,对孩子期望越高,并不意味着成长就越快,相反可能适得其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生活中,还有一些父母把生活经营得一团乱,却还把根源推脱到孩子身上。
告诉孩子:我这么做,全部是为了你。
记得北大学生拉黑父母6年的事件吗?
在他的万字长文里,描述了太多太多我们小时候也经历过的事情:
比如:学校集体活动要求穿齐膝短裤参加,王猛的母亲不由分说地让他穿长裤,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
比如:上二楼初中高中,写日记、写情书,最后却发现妈妈偷偷看,之后再也不敢真实的记录内心的所想了,哪怕是写,也只是表演而已;
比如:高考以后的毕业旅行,也成为了父母炫耀孩子的旅行,在旅行中遇到了导游的不适宜调侃,父母没有丝毫的反应;
比如:跟父母提起过要尊重隐私,可是他们的反应就是“自己爹妈,隐私什么隐私”。可能他们没想过,孩子虽小,却也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空间和时间,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想法和期待而活。
是的,再开明的父母或多或少也都以爱的名义“折磨”或是“伤害”过孩子。
他们总是用自以为口吻告诉你:“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爸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类似这样的理由让你无力反驳。
小美说
作为孩子,没有办法和父母争对错。因为和家人去讲道理是根本讲不通的。他们永远是一句话,因为爱你,所以才会管你。
有时,孩子想要玩泥巴,父母却怕孩子弄脏衣服,所以就剥夺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不允许孩子去玩;
有时,孩子想要自己吃饭,可父母却担心孩子会浪费米粒,弄脏地板,于是强求去喂,就这样扼杀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有时,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可父母却担心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急于伸手去帮助,剥夺了孩子走向独立的机会。
按照大人心理最好的标准和照顾,那些在控制和束缚中长大的孩子最终变成什么样了?
他心里有事,不会主动和你沟通;他也会拿你和别的父母去比较;他脾气差,性格软弱,总觉得和外面的人和事格格不入;他们到现在都没有交对象,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开始……
孩子真的是长大了,个子高了,文凭也高,钱也赚的多了。但孩子为什么和我们预期的样子相差这么大呢?
或许,我们每个做父母的都要学会反思:为什么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你没有一点温情,只有义务和责任呢?
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举止的最早启蒙老师,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其实也在自我教育。
如果从一开始,你懂得和孩子一起成长,和他成为朋友,那么孩子的成长自然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教育自然也就发挥了有效作用。
用爱的名义去逼迫孩子,这种只是变相的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对孩子的内心来说是一种伤害。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更要更多的时间耐心等待。
我想对小温馨说,感谢这辈子你选择我做你的妈妈。我始终坚信,父母的第一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我能做的,就是多一份平静少一份急躁,接纳你的不完美并且反思自己的不足,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强大。
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我愿给你更多的尊重和爱,让你的成长没有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