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阶段的发展障碍,是害怕衰老。当我们在害怕衰老的时候,我们在害怕什么?一方面,当然是身体机能的下降,而另一方面,则是可能性的丧失。
这时候,我们会意识到,年轻时一些想做没做成的事情,可能永远做不成了;一些想在一起而没在一起的人,可能永远不会在一起了。这种对可能性的恐惧会让我们对衰老而感到恐慌,进而感到抗拒。有的男人会寻求婚外情,重新体验青春的激情,老维持自己没老的假象;有的女人开始精心打扮自己,害怕因为变老而失去魅力。
但也有一些人,到了中年以后,反而开始渐入佳境,人生变得开阔起来。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
是因为他们与别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别人变得不重要,也更重要了。不重要是指不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也会减少朋友圈,而固定到一小部分人;变得重要是指下一代,会从下一代的繁衍中获得人生意义。
陈海贤老师在书中,从家庭里的繁衍和家庭外的繁衍两个方面来看看该如何突破自我的限制,走出中年危机。
首先是家庭里的繁衍,也就是对子女的抚养。
父母都是爱自己子女的,但是这种爱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奉献式的,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真正关系他们;还有一种是独占式的,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关心的的仍然是关系中的自我。
书中举了个母亲的例子,给孩子做了卤鸡爪,孩子觉得硬了一点,但她就是不认可,一直试图纠正孩子的想法,这位母亲只觉得自己是对的,一定要孩子认可自己,让孩子对自己的付出表示感谢。
这也让我想起了《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母亲宋倩,一直在孩子身边灌输“妈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不为妈妈想想”,“妈妈只有你了”这类观点。而这类家长,往往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会让孩子代替自己完成愿望。
就像段子里说的那样,世界上有三种鸟,一种是飞得高的,一种是飞不高的,还有一种是自己飞不高,但是生个蛋希望蛋长大了飞得高的。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很难发展出身份认同,且容易过度关注自己,忽视别人的需要。那该怎么做呢?
首先,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其次,把目光从我们身上移开,去关心孩子的成长。其实,这也是在通过爱自己,学习怎么爱别人。
然后讲讲家庭外的繁衍,也就是社会和工作。
第一种,是创造性的工作。能做出有创造性,新颖的作品、成就出来。
第二种,是传承。将自己掌握的技能、知识传授给下一辈的人。
第三种,是回报社会的使命感。是奉献,是付出。
最后,总结一下,人是有很多限制的,会老去,会死亡,可是当我们突破了自我为中心,真正学会关心他人,发展出广泛的繁衍感以后,就拥有了一种超越衰老和死亡的豁达,这也正是走出中年危机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