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继续解读园丁与木匠,学龄期的孩子清醒与严肃,到了青春期就又变成混乱的源头,而多样性,可塑性也回归了。
青春期和童年时一样,变革和创新的时候。可是又与童年不同,青春期带来的是逃离家庭的变革,靠自己去改变世界。
这个时候父母其实会陷入两难境地,一边要给孩子保护,一边需要给到孩子一定的自由,让他自己为自己负责,父母就在天平中间做到平衡。
青春期
你知道这个阶段的孩子是怎么想怎么做,被称作双系统理论。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是有两种不同的神经和心理系统相互作用,最终把孩子转变成成年人。
第一套系统与情绪和动机有关。这套系统会让青春期的孩子对于奖励非常敏感,比如初恋总是我们最美好的,对于胜负异常的渴望,希望得到所有人都关注。
对于其中的风险完全忽略,这也很好理解,只有忽略风险,才能让我们从小孩成为独立的成年人,得到社会性的认可。
第二套系统却涉及控制,它会引导和控制那些让人沸腾的能量。这是一种抑制冲动和指导决策的系统,它鼓励长期规划和延迟满足。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系统,它使掌控成为可能。
在农业社会的孩子,往往会在青春期的时候,开始练习成人的技能,并且熟练的掌握。并且在青春期奖励敏感期,就会因为技能的熟练得到奖励,进而更加掌握技能,成人之后的生活有更好的掌握。
而青春期的奖励系统往往在控制系统之前出现,这个时候就更像一个没有刹车的车,一不小心就是车毁人亡。
但青春期的到来越来越提前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一个前瞻性的理论认为是由于能量平衡的改变。孩子们吃得多、运动得少,这一导致肥胖症流行的原因也可能影响着青春期的开始。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人工光源,尤其是在夜间普遍开启的屏幕,让情况变得更糟,甚至是环境中类似激素的物质,特别是塑料容器一类的东西。
还有就是社会的变化,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晚的扮演成人的角色。而且孩子能够演练基本技能的地方,非常少了,比如做饭和带孩子。但控制系统的发展恰恰取决于这些经验。
到不代表现在孩子更加无能,反而让孩子更加聪明。一个越来越长的不成熟期和依赖期,一段一直持续到大学时光的童年期,意味着年轻人可以学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东西。
事实上,最近的一项研究考察了自20世纪初开始到现在的智商测试分数,结果发现,人们每10年就多得3分,所以平均分数比100年前高了30分。
甚至有神经科学的证据表明,智商越高,额叶的成熟周期就越长。在关于孩子的大脑随时间变化的研究中发现,额叶发育成熟较晚的孩子智商可能较高。
孩子们可能知识渊博,充满热情和活力,但是二三十岁之前不能长期专注于一项特定的工作或一份特殊的爱情。
这个时候社会上的不理解,会猜测到底什么时候才算成年,规定22岁才能结婚,18岁才能考驾照,但是这不是年龄到达就可以的事。
成年人对于成年的定义错误,某些能力位于大脑的某些特定部位,那么它一定是“固定不变的”。其实社会文化会塑造大脑,我们越来越长的学习期,导致成年越来越慢,更加改变了生理反应。
更多的能力其实需要我们用学徒式教学,让大脑得到更多的指导,从而去掌握的。
就像我们可以为学龄前的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一样,我们也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更抽象、更社会化的环境。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阻止青少年参与到成人生活紧张和忙碌的实验中去。但是,就像我们可以为3岁的孩子遮盖好电源插头并给楼梯间装上防护门一样,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使安全套更加容易获取,使枪支更加难以获取,这样至少可以减少青少年在“实验”中的危险。
这样让青春期的孩子能有更多的机会实践,验证,然后完成向成人的蜕变。虽然学徒制能让孩子尽快蜕变成成人,但是我们是否需要这样一种模式。
虽然现在的孩子不容易成熟,但是更加开放聪明更多的见识,可能我们不需要孩子太快的成熟,需要更多的见识与智慧来应对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