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车上闲聊。
高一的果果:现在由衷地感觉,小时候读书多确实有好处啊,特别是对理化生这三科的学习。
高二的宝宝:是滴!
果果:现在做语文阅读题,很多选择题,我基本上都能做对,这也是以前深广阅读的结果。
他们读到高中,才意识到这一点。这说明: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大量阅读,尤其是科普书籍的阅读,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在小学不明显,在初中也并不明显,到高中才明显地显现出来。
为什么呢?
可以用怀特海的认知三段来解释。小学和初中多是浪漫阶段的学习,高中才是精确阶段的学习。精确阶段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浪漫学习作为基础,而学前和小学阶段的阅读,能够积累大量的浪漫知识。
可以用用苏氏的“第二套大纲”来解释。科普书籍里的知识,被孩子轻松地、反复地随意识记,到了高中,就成了孩子理解复杂概念的第二套大纲。第二套大纲内容越多,范围越广,孩子理解新知识就越容易。
也可以用皮亚杰的运算阶段里解释。学前,孩子的智力是处在感知运动阶段,动作就是学习;小学和初中,具体运算阶段,当然初中很多孩子也能达到形式运算水平,但学习的知识并没有多么抽象;高中,形式运算即抽象运算阶段,理解抽象概念,需要大量的知识作为智力背景,而之前的科普书籍的阅读就是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
嗯,智力背景也是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概念吧。
他俩一个进入高中半年,一个一年半,发出这样的感慨,不是没有原因的。
然后,他们回忆哪些图书的阅读对现在有益,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果果强调:外国的科普书编得更好。
他们的感慨,更坚定了我推动阅读的决心——他们俩的学习,就是受益于阅读。
小学阶段的学习,并不需要大量的强化,机械学习戕害学习兴趣。
还是多花时间阅读吧,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纯正的阅读趣味,还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父母也是老师的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