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第326天(202101214)
(第37本刘建平《学校课程再造》)
读第1页——40页,
读有所得:
1.校长作为课程领导,不在于他决定学校开设什么课程,不开设什么课程,首要的是他能够成为学校课程理念的先导者、引领者。开发课程为了谁?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怎样实施课程?如何实现课程的核心价值?这是校长作为课程领导首先需要明确回答的根本问题。
2.英国战略学者巴伯于2009年7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课程公式:WE=E(K+T+L)。其中字母WE表示“良好的教育”,K代表“知识”,T代表“思维”,L代表“领导才能”(领导自己和他人),E代表“道德品质”。这个公式表明,课程绝不仅仅是知识,其核心是学生成长所必须的核心素养。
3.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则是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维度来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从而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因此可以说,课程意识意味着“教师即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的生成者。鲜明的课程意识强调教师时刻把自己和学生看作是课程的主体,把自己和学生置于课程之中。
4.良好的校本课程,需要学校课程制度的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只有教学常规或教学制度,缺乏必要的学校课程制度。具有创新意义的课程制度,一般包含价值澄清、行为导引和基本规约三个内在要素。
5.从“基础型课程”到“拓展性课程”乃至“隐性课程”,建立一个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课程体系。开展“基础型课程”深度的实施:“所有学科,所有教师,基于情知互动,见于课堂常态”。基于生命化教学、生本化教学的理念,开展学习方式变革。
6.将课程建设确定为学校发展的工作抓手,切入点就是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为拓展性课程,覆盖到拓展性课程(共生课程)、基础型课程(情知互动)及隐性课程(精神家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