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二三:在骨感的现实中寻求美好

《传习录》二三:在骨感的现实中寻求美好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7-23 19:19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二三:在骨感的现实中寻求美好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这恐怕不是陆澄一个人的感觉。平静时感觉到很好的想法,真到了具体的事情上,忽然发现居然不是那么回事儿。

市井中经常有棋类残局的挑战游戏,一些自认为是高手的人,私底下认真琢磨了一番,感觉到有必胜的把握了,果断押上彩头去挑战,通常的情况下是要不了几个回合,便悻悻然铩羽而归。

残局之所以被称作残局,一定有其特殊的地方。人在平静时觉得很好的想法,很少会有真正特殊、出奇的思路。临阵去真正搏杀时,一旦出现了反常,往往无从招架,最终败下阵来。

有一个极为普遍和老套的关于继承的故事。话说父母有两个儿子,生活在树林里。临终前,父母特别偏爱小儿子,把家里边房子呀、田产呀、粮食呀,几乎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分给了小儿子。最后看着大儿子实在可怜,把平常用来砍树的一把斧头给了大儿子。

狗血的是,一年之后,故事来了个大翻盘。小儿子挥霍掉了所有的家产,最后几乎只剩下内裤了。大儿子凭借一把斧头,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远近闻名。

故事里的小儿子,继承了安逸的生活,整日里有的是静坐享受生活的权利。大儿子继承了一把斧头,他能做的便是不断利用手中的斧头去做事。很显然,骨感的现实最能磨砺人,也最能成就人。安逸的生活最能消磨人,也最能毁灭人。

王阳明认为人做学问是“为己”的——古之学者为己,“为己”的学者求学是为着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的,是要“学为圣贤”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为人”的学问,充其量算是“记问之学”。至少在王阳明看来,“记问之学”算不上是真学问,因为它与“学为圣贤”无关,也不能帮助人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充其量不过是人炫耀的资本,是夸夸其谈时的谈资。

陆澄讲的“静时亦觉意思好”,严格来讲也属于“记问之学”的范畴。静而思甚至静而论时都是自洽、完善的。孔子讲“巧言令色鲜矣仁”,看起来自洽、完善的,未必真正符合具体的实事。

抱定了“学为圣贤”的目的,所做的学问一定不会仅仅停留在“静而思”“静而论”的层次上。同样的道理,内心里真正充满天理时,不会只在“静而思”“静而论”时是定的。《河南程氏文集·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中讲“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存天理,去人欲”本质上是一种克己功夫,这种克己功夫仅靠静养是得不来的,必须在事上磨砺、实践才能真正立得住,天理充满内心时,才会达到“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的境地。

回到那个老套的遗产继承故事,倘若大儿子对父母“不公平”的遗产分配方案耿耿于怀,倘若他不曾接过那把斧头在事上磨,这个故事便真成了一个“不公”的故事。正因为接过斧头的大儿子挥动斧头去创造,整个故事才有了不一样的结局。

谁能够在骨感的现实中看到美好、寻求美好呢?恐怕只有那些甘于在事上磨的人。“存天理,去人欲”的好处人人皆知,真正的圣贤却屈指可数,因为真正肯于在事上磨的人少之又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二三:在骨感的现实中寻求美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zf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