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钱学森图书馆里参观时,发现钱老先生的英文名(Tsien Hsue-shen)很有意思,像是拼音又非拼音。其后又在知乎上看到取英文名时用的韦氏拼音,百度一下,发现汉字注音有以下历史。最后发现钱学森的英文名其实是邮政拼音写的,也挺符合那个年代。
古代注音
古代有大量的形声字,可以方便的读出来,但为了直接读出正确读音,古人常采用的方法有:
1.读若法: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
例如: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2.反切法: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例如:缓,胡管切。(《广韵》)
这个方法我不是很能理解,因为古代并没有明确的声母和韵母的表示。吴宗济先生在《韵学骊珠》的序中介绍道,他小时候在私塾里,由一位前清的举人用读反切的方法教他们拼字音。怎么拼呢?比如“东”字,“德红切”,要这样念:“德红德红红德东”;“谋”,“莫侯切”,念法一样:“莫侯莫侯侯莫谋”。不过这个实际操作起来感觉还是有些模糊。
西语注音
西儒借拉丁字2母对汉字进行注音的历史进程从1605年利玛窦的《西字奇迹》开始。其后有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马礼逊的《英华字典》和麦都思的《英汉字典》。这些都是使用26个字母给汉字注音。
以这些为基础,最广为流传的“威妥玛式”注音方案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后来翟理斯( H. A. Giles) 在其《华英字典》(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1912 年出版) 中,对威妥玛的标音系统又略加改良,形成了“ 威妥玛-翟理斯式” (Wade-Giles)。威氏拼音诞生后被广泛用于邮政电信,图书馆藏,人名地名翻译。汉语拼音-威氏拼音对照表。
1906年春在上海举行了“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进行统一和规范。会议决定﹐基本上以翟理斯所编《华英字典》(1892年上海初版)中的拉丁字母拼写法为依据,也就是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为了适合打电报的需要﹐会议决定不采用任何附加符号(例如送气符号等)。此种拼音系统被称为“邮政式拼音(Postal Spelling System)”,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继续使用,它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拼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的系统。
汉语拼音
1956年2月“ 文改会”发表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之后,汉语拼音代替了威氏拼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