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三大叮嘱金句:多喝热水,注意保暖,按时吃饭。
本人最喜欢“按时吃饭”这一句,想要颜值曲线什么的,都得从注意吃开始,是养好一身皮囊的先行之举。
身边有胃病的朋友,七成病因是因为不好好吃饭造成的。医生们在给他们治疗的时候,都会叮嘱一句:按时吃饭。
于是我从听到第一回胃病开始,就很很抗拒“不按时吃饭”,以致于后来,这都成为我出去觅食的借口。早上八点起来,吃了个早餐,然后奔着“按时吃饭”的目标,出门四个多钟寻找美食,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中午按时吃饭。
后来又延伸到了工作方面去。例如开会,开到饭点如果还没有点餐,肚子暗自酝酿饥饿感,倒过来指挥大脑,开始听不进去了,好几次会上走神被领导批评。但还是死性不改。
但是不巧,靠着吃饱后的工作战斗成果,还是升职了。于是狠下一心计,会议上主导吃饭的节奏,不管遇上什么情况,遇上饭点,就变成事情的节点,先吃饭。有时搞得伙伴和下属都急眼了:“这会刚开到重要的节骨眼上,不趁热打铁一下么?”
“吃饭吃饭,不吃饭怎么聊下去?吃着吃着灵感说不定更多。”
他们都报之以白眼。加上在个别好吃份子皮中带稳的怂恿下,偶尔抛出一些一语双关的句子,例如“这个画面的绿好像蒜蓉番薯叶”、“现在这个情况,就像做红烧鱼,看着很红火,大家都砸钱进去凑热闹,就容易一下子焦了。”
没有人能拒绝食物的再三邀约,大伙吃的时候开心总是从内到外真实流露~
如果所有人都能以“饭点”为解决问题的标志性节点,那么很多冗长的会议,散漫的头脑风暴,效率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这是人类在文明方面的又一次进步:用食物驱赶惰性,用美味驱赶乏味,用饭菜的热量驱动思维运转奔腾,加热整个身心!真是一件潜力无限大有可为可圈可点指日可待不明觉厉的一个新制度。
某日饭后,站在楼上眺望落地窗外,忽然意思到,这按时吃饭,真是他妈一件伟大的事情!试想想,按时吃饭观念普及全世界办公族以后,在避免胃病的健康情况下,不断提升效率,产出成果,推动历史饭饱酒足地向前翻滚!
当有一日不管工作再忙,实现食物准时下肚的愿望,那必定可以让人们可以准点下班,准点迎接美酒的到来。
如果再强调下去,难免显得自己是一个只是喜欢吃的鄙俗凡人,曾经有段时间我也这么看待自己,并在食物面前深深地愧疚了好几秒。竟然把按时吃饭作为平日的一个追求,在这个效率至上、主张拼搏的时代,自己又没有一个富爸爸,多少是有些俗民之气。假设日后写回忆录,这样写道:我的一生,虽无伟大建树,也不曾拿奥斯卡诺贝尔,但是能做到准时吃饭……听起来就是一个失败土俗民众的言语。
但后来有一位艺术家的行为让我觉得,这种观念行为,还是值得认可的。甚至有点美好日常的小高度。
那是2018年的一次创意大会,邀请了日本的艺术家猪子寿之来做分享。大会当天,一早上中国助理催了半天都不肯起来,还来了一肚子气。助理相当纳闷,这么大的人,还是艺术家,起床气这么严重的吗?眼看就要迟到大会现场了,怎么办?然后日本助理(对,居然安排了两个助理)也来了,告诉中国助理,才知道原来是早上肚子比较饿,没有吃东西不肯出门。
啧啧,艺术家的追求啊。但区别就在于,人家是搞艺术的,由于身份差别的悬殊,和他比起来:艺术家,吃不饱就发脾气,艺术气质。
我,吃不饱发脾气,好吃懒做。
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的示例。更深刻地反应了我等凡夫俗子在吃面前的一事无成和进退两难。
一个人的奋战无疑是孤独的,当找找到一群人在一块按时吃饭时候,,就打开了另一扇吃货世界的大门。
同事们聚在一起准点吃饭,就像一场定时聚会。你可能和周围同事没有对口的兴趣或则话题,没有共同的项目经验,三观都不合,只要胃口对的上,那就好说。
围着一桌吃饭,开始无限的八卦和生活分享。先是一顿问候,活跃一下气氛,再续聊两分钟上回的八卦,开始抱怨一下手头上的工作,自己或别人老板,只要坐在一张桌子上,那大半都是同一个阵线的好友。要是你胆敢把这桌面上聊的东西传到不该传的地方去,首先体现人间无情的,就是这饭桌容不下你了。
于是乎,同事间很多无私的革命感情,就是在餐桌上建立起来的。
人再强大,也是一个个器官构成的,再长的日子,也是一口口吃过来的。加上世事与人情的浸淫,便有了这一副身躯和个性脾气。
伴着一个人的一日三餐,一匙一羹,喂饱每一日的劳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