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超 微信公号/七棱镜
有一次,我和同事,还有部门的一位女领导一起去青海出差。正事办完,我们就到附近的景点逛逛。当我和同事为眼前的奇峰怪石、水天山色所吸引,嬉笑着游览、拍照时,领导却不时俯下身来,细细地端详草地上,石缝间、或路边的一颗草,一朵花。
女领导是一位诗人、作家,她写的诗美极了。“每一片尘埃都是具体的/每一片雪花也是” “青苔开始在时间上雕刻花纹/铺张而浪漫/从此,花开都会有叶子陪伴”……虽然从事着与文学创作并不相关的管理工作,然而她笔耕不辍,每天都有绝词妙句问世。我常常想,能写出这些美丽句子的人,内心一定是无比幸福丰盈的吧。
与世俗对幸福的定义不同,这种幸福,是一种对生活诗意的感悟和解读,不被物质所扰,不随岁月而调,充实、热爱、平静、满足。
曾几何时,我也体会过这样的幸福。那应该是童年和学生时代吧。那时,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女孩儿,内心安静,像无风的湖面。那时的我,闻得见季节的味道,看得清树叶的脉落,听得见花开雪落的声音,分辨得出雨滴奏出的交响乐。
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美丽的感觉也渐渐远离。因为每一天,我的内心都充塞了太多现实的声音。要完成工作任务,要努力赚钱,要做家务,要教育孩子……这些声音像紧密急促的鼓点,在脑海中不停地敲,让我无法再听到那些内心深处的宁静音乐。
或许,这是成长的必然?一位昔日的同桌,曾是颇有才华的文学青年,他的文字时而犀利,时而幽默,别有风格。然而从事营销工作的他,已经多年没有动笔,每天在打拼和疲惫中挣扎。有一次,他读到我以前写的东西,发来一句:“真羡慕你,还能写这么安静的文字。”我无语。
但是,成长与麻木之间,就是必然的等式吗?像我的女领导,年龄已经奔五,每天也有工作缠身,但她依然能够用一双充满智慧和灵性的眼睛,随时捕捉到身边的美。而这双眼睛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就是善于观察细节。
对,细节。一棵草的形状,一片云的变化,一块岩石的纹理,一个路人的表情,我们有多久,没有仔细观察过这些了?我们会在刻意安排的旅行中,为那些从未见过的壮阔景色不住赞叹,却不会为身边这些细节片刻驻足。由于习以为常,我们的感官对于这些细节是倦怠和麻木的,就像美国著名聋盲女作家海伦·凯勒在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的:“他们的眼睛粗枝大叶地扫过身边的世界,耳朵则模模糊糊地接受周围的声音,从不会集中起来,带上哪怕是一点点欣赏的意味。”
海伦在书中写道,一次好友来访,她问这位刚从树林散步归来的好友看到了什么,好友回答:“没什么特别的。”海伦心里嘀咕,“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从林间穿越居然没有看到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像我这种看不见的人光凭触摸还发现了无数有趣的事物呢。我感觉出了树叶精巧的对称性,欣喜地抚摸光滑细腻的白桦树……我触摸到柔软的花瓣,还发现它们一圈圈地卷绕着,真不简单……
海伦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自然界细腻入微的感知力,和她对于生活无比强烈的爱,让我们这些耳目健全的人自愧弗如。即便我们做不到这样,也无意成为作家或诗人,多多留意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也能够让我们放松,让我们更容易产生幸福的感觉。
记得公司曾邀请过一位知名的心理学专家,为我们集体上过一堂以缓解心理压力为主题的健康课。专家讲了什么我记不清了,但他教我们现场体验的快速解压方法让我印象深刻。“选择你周围能看到的一到两样东西,用五分钟,认真观察它的形状、样式或纹理,或者认真地听你能听到的一种声音,努力分辨声音的内容。然后双手交叉搭在两肩上,闭上眼睛,想像一个曾让你感到舒适愉悦的场景。”
我按照专家的讲解去做。当我闭上双眼,想像着那个愉悦的场景时,脑海中那些像齿轮一般紧紧咬合着的紧张和焦虑倏地放松了,我的身心被一种美好的情感包围着,耳边似乎响起舒缓的音乐。那一刻,我真的有种非常宁静、幸福,甚至想要流泪的感觉。
这是我第一次,以一种仪式的方式,寻找到、体悟到细节的力量。当我全神贯注于那些细节,周遭的世界就立刻安静下来,仿佛有一缕清风,在密不透风的心灵上推开了一扇窗。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当代中国博物学领军人物刘华杰说,我们现代人都在钢筋水泥的环境中长大,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感知大地的能力越来越退化”。他倡导的博物学是“生活中的博物学”,法门就是“睁开眼睛去看,留心我们身边。”“比如在草地上打个滚儿,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博物学事件,你就能感觉到土的软硬、草的干湿。好感觉非常重要。”
是的,好的感觉、放松的、诗意的感觉,就在我们身边。当你疲于奔命,忘记了它们,或者跋山涉水去寻找它们,不如时常停一停,把眼睛和心灵,聚焦于周遭某个平凡的细节。结识一棵树,读懂一片叶子,听听鸟儿讲故事,随时随地,把心灵舒展开来,相信你也能体会到一种幸福,在都市的钢铁丛林中,找回那个快乐、自由的世界。
七棱镜(个人纯原创微信公众号):读书以启智,撰文以明心,以自我管理不断提升幸福感的码字人。
欢迎关注,让我们一起,越变越好。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