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笔记‖文化典故(三)

阅读笔记‖文化典故(三)

作者: 海风轻吹 | 来源:发表于2022-07-19 23:41 被阅读0次

41.楚帐、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间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喻孤军被围或处境窘迫。

      唐李商隐的《泪》:“人去紫台秋人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42.雕虫

      语出汉代扬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唐李贺的《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43.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4.风骚

      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45.古乐曲

      ①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②梅花落——曲调名。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由《落梅花》的笛声想像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有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了冷落的感受。

      ③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颦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④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靡靡之音。

      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主。

      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⑥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

      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到关于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感知乐曲的高妙。

        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46.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的《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据说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借指以诗传情。

      元高明的《二郎神·秋怀》:“无情红叶偏向御沟流,诗句上分明永配偶,对景触目恨悠悠。”

47.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宋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48.碧血、化碧

      《庄子·外物》写道:“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

      苌弘是周朝的贤臣,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而死或忠心不泯。

49.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 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 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秦观的《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50.还珠

      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唐杜牧的《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51.怀橘

      指孝顺双亲。典故出自《三国志》“陆郎做宾客而怀橘乎?”

      宋范成大《送詹道子教授祠养亲》:“下马入门怀橘拜,身今却在白云边。”

52.鸡黍

      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了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53.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唐刘禹锡《送李中赴楚州》:“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54.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55.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惯,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56.南浦

      指在水边送别。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代指送别地。

      宋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57.南冠

      指囚犯。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响,南冠客思深。”唐李白《流夜郎闻酺不预》:“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58.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59.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仕阮籍,能为青白眼, 对所憎恶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

      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杜甫《短歌行》中:“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60.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用来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

      宋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61.秦晋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联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62.琴瑟

      比喻夫妻感情和谐,如《诗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也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63.问鼎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用“问鼎”比喻篡夺政权,今常比喻谋求夺得。

64.五柳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成了隐者的代称。

65.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投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诗意情怀。

66.谢家

      在诗词里常用“谢家”做典故,意思也不尽相同。

      ①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

      《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

      宋辛弃疾的《沁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②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指居家的幽美。

67.阳关

      阳关,古关名。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

      唐李商隐的《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68.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口牲血,立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

      在《左传》记载:“诸侯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69.北辰

      原指北极星。《尔雅》中说:“北极谓之北辰。”后用来喻指国君或受尊崇的人,也指帝都,如王勃《滕王阁序》:“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70.莼鲈之思

      指家乡风味,典出《晋书·张翰传》:“翰因秋风起,乃恩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尔,何能羁宦效千里以要名爵’遵命驾便归。”

      后来的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成为莼鲈之思。张翰字季鹰,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云:“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71.辞第

      典故名,典出《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霍去病辞去君王赏赐的宅第。

        表现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将风度和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思想。后又以“辞第”比喻为国忘家的爱国精神。

      唐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72.鸡口牛后

      《战国策》云:“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做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73.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74.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眼。

75.三尺

      ①代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②指剑,剑长约三尺,故用来代称剑。《汉书》:“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

76.神器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77.青衿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唐杜甫《折槛行》:“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也可作为贤士的代称。

78.陶朱

      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用陶朱公或陶朱来代指富商。

79.咏絮才

      东晋谢道韫曾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来比拟雪花飞舞,叔父谢安大为赞赏。后以“咏絮”或“咏絮才”称女子善于吟咏。

      如《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中,咏絮才指的就是林黛玉非凡的吟诗才华。

80.逐鹿

      《汉书》:“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选自“语文学习”公众号)

相关文章

  • 阅读笔记‖文化典故(三)

    41.楚帐、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间汉军四面皆楚歌,项...

  • 阅读笔记‖文化典故

    1.斑竹 舜死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上生了斑痕。 唐刘禹锡的《泰娘...

  • 阅读笔记‖文化典故(二)

    21.青鸟 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

  • 没有阅读的人生是苍白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 了解结构,序,章节(空间个结构概念),笔记(扉页典故,道理)# 带着问题阅读! 整理常读笔记

  • 第1536篇~《人类简史》

    本人记录阅读历史的笔记,可能因个人理解错误,请各位阅读者给予指正。 《全球通史》古典文化:雅典文化,希腊文化,罗马...

  • 酒典故:这些只闻其名的酒典故你知道几个?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其中不乏众多家喻户晓的酒文化典故啦!今天坛主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经典的酒文化典故,看你知...

  • 关于“广告文化本土化”研究心得

    整理时间:2015年10月26晚(3个番茄钟) 阅读内容:关于“广告文化”以及“文化本土化”的相关文献 阅读笔记:...

  • 《影子人》阅读指导笔记二则:寻找文化传承,发现读写妙招

    《影子人》阅读指导笔记二则:寻找文化传承,发现读写妙招 文/杜豆豆 笔记一:变化与寻找,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

  • 周检视 6.4-6.10

    健康 十点半前睡觉 6/7 一周三练 1/3 学习 1.阅读《中国文化导读》 了解中国文化,做笔记,总结,讲给孩子...

  • 文化苦旅阅读笔记

    山西, 对于山西这个地方印象很模糊,看了作者的文章大概了解了山西晋商的发展史和怎么败落的,(乔家大院)写的就是山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笔记‖文化典故(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cj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