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新单位已有五个年头,在这五年的教学中我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源状况。由于学校的生源是全市的第三等水平,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努力程度,纪律状况都让我感到了很大的落差。适应的过程是摸索方法的过程,是由焦虑到沉静,由愤怒到平和,由恨转为爱的一个心理历程。
现在想来,这些孩子不一样拥有精彩的人生吗?他们不一样拥有自己的追求和幸福吗?正如“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现实中的一件事,改变了我的教育态度,使教育思想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那年教高一,班里有一名男生,个子高高,白白净净,第一印象不错。我的一位同事前来告诉我:他妻子是该生的初中班主任,这名学生患有白血病,性格上有些问题,需要多加关注。我听到这个消息,除了同情,马上跟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他妈妈告诉我:孩子透析了两次了,他爸爸也出车祸去世了。我不知道这位母亲承受着怎样的悲痛和压力。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我表示出对学生的关心,日子很快在平静中度过了。他由于个子高,安排他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每一排都定期左右轮换。
有一次,他妈妈到班里来找他,我正在讲班会,我让他去门口见他妈妈,他往外走着很生气的样子,走到门口把教室的门重重的摔了。我跟出来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在妈妈面前质问我为什么把他放在教室最后一排?我愣了一下,在我看来这很正常啊,按个头排位,你又不近视,别人可以,你为什么不可以呢?对于他的任性,我一直忍着,此刻我大声训斥了一番。他妈妈在一旁不停的道歉,他发过火后也再没有过激的反应。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也没有再去理他。只是,有一次遇到原来单位的同事,他告诉我:听人说你在新单位被学生摔了门!我感到了一丝的窘迫,我无语解释,长期以来的接触以及他妈妈对我透露的信息已说明了一切:孩子情绪反复无常,又任性,遇到想不开的事情,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我管理的这一年里,他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分班之际,他选择了理科班,而我教的是文科班。我记得最后那次班会,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恕”字,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能宽恕过去的不愉快,珍藏曾经的情谊,带着新的理想和追求,步入新的班级。
高二已过去大半,教学中很多琐事都已成为过眼云烟,那件事,也早已成为了淡淡的回忆。在一个周末,我去医院看望老家的亲戚,在电梯里遇到了那位母亲,她告诉我孩子快不行了,我吃了一惊!意识一下子凌乱了。我跟着她来到病房,孩子已经很瘦很憔悴了。他见到我,眼里闪过一瞬兴奋的光芒。我安慰他好好养身体。他眼圈泛红,对我说:老师,谢谢您的宽容,那次事件,是我头脑发热,觉得你偏袒学习好的同学,而我却一直没有勇气向您当面道歉!您在最后一次的班会上却不动声色的原谅了我,这让我更加惭愧和自责,今天,我既感谢您的到来,更庆幸您的到来,感谢您给了我一次当面道歉的机会,我心里轻松多了,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
我忽然心酸的要掉下眼泪,学生无意犯了错误,虽然没有当面道歉,但内心是改过了的。我却总是以忙碌为由,忽视了细节,没有跟学生坐下来把事谈开,没有给他表达自我的机会。他如今在与病魔斗争,还依然记得道歉,我心里真不是滋味!那一刻,仿佛是我犯了错,是我的惰和不敏感让孩子承受了这么久的心理之苦。甚至,我用“师道尊严”把自己包装成一个高尚者,一个大度者,临了,还道貌岸然的谈“恕”和“释怀”。这所谓的宽容也仅仅是我单方面的表演,是心里只有自己的表现,于对方而言,我从没考虑过他的感受,这无疑带来了“心罚”!我们当老师的多么拥有“心罚”的便利条件和自由啊!
世间有很多矛盾成了解不开的结,解不开的原因主要是缺少宽容和爱心。作为班主任,面对那么多学生,产生的矛盾有几个是真正的矛盾?我们有时用言辞激烈的方式,有时用冷处理的办法,有时用和颜悦色的态度,所有的这些只是形式,解决问题真正靠的是内在的真诚和公正,是爱心。我以前眼里闪烁着对无知者的鄙夷,对“顽劣”的不屑,对“无赖”的仇视,多少次用恶毒的语言攻击,用冷漠的眼光相向,用阴沉的脸色面对,这些简单粗暴的方式把教育一次次变成了遗憾。
校园,班级,应该是爱的基地,唯有爱而无憾,在此,摘抄几句关于爱的名言以警示自己。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泰戈尔。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因斯坦。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苏霍姆林斯基。
那位同学最终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母亲不知该有多痛心!有时我想:假如在座的学生中坐着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将会用怎样的爱心、细心和责任心来面对这个班级。愿我们的教育在我们的努力下能充满更多的阳光,更多的欢声笑语,甚至,更具诗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