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关键期的关键帮助”这个观点是因听读了李悦儿教授的同名书籍所知。
步入五月,考试季马上到来,刚刚开完闺女的一模考试家长会,心,久久不能平静。
孩子们已经到了“冲刺月”,这特殊的关键时刻,应该给到孩子什么才是最好的,这,真的相当考量为师长的智慧和眼界,甚至还有格局和担当。
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所以有不少父母总想把自己的遗憾、自己的梦想借助孩子实现,但我们更应该明白,孩子只是经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这个生命是属于更大的世界的。
下面的笑话很流行,也很扎心:
一只母鸡下了一个蛋,天天耳提面命,勒令这颗蛋能孵化成一只凤凰。
可能吗?
不能呀!
若不能弄清楚其间的区别,执念就很难放下,养育孩子引导孩子就极易陷入“做的越多错得越多”的被动局面。
只有当父母拥有一双格局的眼睛,才能看清学习背后的问题实质。
冰心图书奖获得者、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黄静洁老师的“格局养育”观就倡导父母用榜样、事业、信念和内在的力量给予孩子无限的可能,让孩子去参与和改变世界。
是哩,当我们的孩子属于世界时,世界也会属于我们的孩子。
未来的世界不属于某一个家庭、某一个孩子,只有当所有的孩子变得优秀起来,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精彩,孩子们才能生活得更精彩。
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人不能胜天。
原来,我总觉得只要勤奋努力了,好成绩就会自然而然来了,后来我才知道,好成绩不止需要这,这只是必要条件而已,还需要天赋,还需要相应的认知和足够的思维模式等。
而这些,是需要读足够多的书、见识识广、实践多多等做铺垫才会慢慢在我们的能力之树上“长”出来。
我家女儿短板可不少,不说平时家里学校两点一线,社会实践一片空白,单说这次一模,物理直接掉坑,英语也发挥不好,历史政治也不咋滴……总之,一言难尽。
所以我有种种纠结、失望和急于发泄的“怒其不争”,但,都得捂着,不能让它们跑出来“祸害”我的孩子,我深知,那只会适得其反。
黄静洁老师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出,孩子的成绩一定要靠长板来带,不要盯着孩子身上的黑点,看不见身上的闪光点。
成绩已经揭晓,埋怨、生气无济于事,当务之急是接纳孩子暂时的落后,为她找到更适合的成长环境。
孩子八年级时我就清楚地意识到已不能在孩子具体学科学习中给到她精确的帮助了,还曾一度我还怀疑是不是当年上了个“假”学,不然,何以连孩子的作业都辅导不了了呢?
后来,放下了执念,明白了“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剩下的,可不就是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或者说是成长环境么?
比如闺女的物理成绩差,我帮不上实质性的忙,那就换个角度看问题,把视线从物理差这个黑点转移到环境这张白纸上,为孩子找到一个更适合她学习特长的环境和赛道——多从她感兴趣的切入点入手,做好后勤服务,用放大镜看优点,用漏斗对待缺点。
改变问题视角,颠覆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模式,助力孩子从“低水平勤奋的陷阱”里跳脱出来,转向高效的主动式学习模式——发动机内燃后,绝对会“未来可期”。
黄静洁老师指出,把营建家庭生态放在首位,聚焦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把眼光从短期的成绩赛跑,转移到长期的能力竞争上去。这样即使孩子在某个学习项目上暂时遇到困难,也会有毅力和能力转换跑道,跑出自己的精彩。
家长会上,物理老师那句话犹在耳边:如今考试试题难度在下降,提高成绩已不是太难,难的是提升孩子的能力。
能力的提升,绝对是个慢工细活。
河南省第四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小学组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陶岚老师曾说:现在的教育普遍“急于求成”,“鸡娃”的家庭似乎越来越多,整齐划一的衡量与判断标准让一部分学生失去了话语权与创造力的可能性。
其实,教育需要有敢于“慢”下来的勇气。
“牵着蜗牛去散步”这句教育界经典句子足以说明一切。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而家庭生活是真正能深耕细作规范习惯的地方,父母最初让孩子看到的各种言语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等,是决定孩子未来能否真正“成人”的关键所在。
还剩几十天功夫,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给孩子添堵,逼着自己有点“大格局”意识,给孩子减压赋能——不断给心理暗示她:乾坤未定,一切皆有可能,黑马就是在最后时刻杀出来的!
关键时刻有格局,一定会起到关键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