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了混沌,反思了自己关于中产阶级消费升级投资的错误思维,得出以下结论
中国中产消费升级的投资着力点必须是性价比
富裕阶层只关注性
贫困阶层只关注价
中产是介于其之间
别认为所谓中产有多富裕和高级,
中国中产阶级实际可支配收入:单月2000-3000元,
因此高频次单品单价不超过1/30即是60-100元
喝好,喜茶,客单价25元,
吃好,三只松鼠,客单价80元,
基本假设应该是低端大众,这不是贬义词:
低端 = 不高端 不过度用成本
大众 = 不小众 不失规模经济
案例:名创优品,亚朵酒店,小米有品
投资严重误区
纯审美驱动,比如纯粹强调设计感的充电宝
纯欧美驱动,比如纯粹强调北欧风的家具
纯高端驱动,比如主打高尔夫球人群的智能硬件
不是说这些公司或者产品有问题,而是说,这些项目无法满足VC对于高天花板和高增长的需求。
到底什么是性价比?不能只看客单价绝对值,而是加入时间维度。
将“性能过度”的产业供给提供给崛起的低端消费者阶层。
经典案例:小米手机
将性能过度的iPhone带起来的技术产业链,以极致低价供给给崛起的中国城市年轻人。
所以,尽管小米手机单价1000多元,但是如果更换周期是1年,那么对于2-3万的年可支配收入来说,是非常具有性价比的。
还有一个经典案例是Costco
在Costco,可以买钻石,可以买BOSE音响,可以买可松面包,可以买1.5美元的热狗加可乐。客单价不是关键,人均年消费2500美元。核心是,任何一个单品,都能具有较高性价比,比其他渠道都便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