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进化论》告诉我们:作为母亲,如何进行自我关怀。作为母亲的你,是否和我一样,刚听到“自我关怀”这几个字,只想苦笑?
在刚开学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工作加班加点。孩子三天两头生病,因为相互传染,两个孩子总是一起病。于孩子,于工作,是责任;于我自己,别人会说,是成长。这个我不接受,因为我对成长的理解是:经历过忙碌或者糟糕的时光,能学到一些东西或者能丰富自己的阅历,总之,有所收获,那才叫成长。而我自己,就在一个安安静静的晚上,悄无声息的崩溃了,这是我工作五年来,第一次让我觉得我扛不住了,同时,我又很疑惑的问自己:曾经那些很艰难的时光你都乐观的熬过来了。况且当下,工作也不太忙了,孩子也好了,一切不都是很美好的吗?为什么会如此焦虑?后来,我终于知道,不是苦,不是累的问题,而是我把自己丢了,把梦遗失了。

跟朋友说起我的糟糕状态,她说寄一本叫《母亲进化论》的书给我,说读了一定会对我有所帮助。刚看完序言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词叫做“自我关怀”,当时就苦笑出声来。张爱玲曾说: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其实,作为母亲的我们依然如此,周围都是你要照顾的人,哪里还有时间照顾自己,关怀自己。
书中对“自我关怀”的解释是:自我关怀——是一种个人行为,个体从身体、心智、情绪和精神层面滋养自己,以便使自己可以体验到幸福、活力和满足的兴奋感,它是通向广阔,开明生活的桥梁,尤其是与我们孩子有关的生活。在我们的心里都有一个最真实的自我,但我们喜欢通过行为来理解自己,定义自己,从而觉得自己是匮乏的,无能的…… 我们告诉自己: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做”更多来弥补“存在”的不足,就可以摆脱内心那个让人痛苦的声音,其实我们永远都不可能通过做得足够多来消除那个声音,因为那不是我们内心真正的声音,而是从社会生活中习得的声音,这个声音淹没了我们内心的声音。

自我关怀,最重要的就是与自己的内心建立联结,这跟《非暴力沟通》中提出的观念一样,都是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曾经,我也觉得这么忙的时间,自我关怀,怎么可能做得到,其实他真的很简单很容易实现,比如:我们可以用几分钟欣赏一下花,或者边做早餐边听首歌。总之只要是让你觉得舒服的,哪怕几分钟,都会让你恢复原气。我们只有建立了和自己内心的联结,才能与孩子建立亲密联结。孩子虽小,但是他们能够从我们的气场、情绪、行为里感受到我们与他们的联结。举个小小的例子:儿子上幼儿园后,看着快迟到了,孩子还在那里磨磨蹭蹭,内心的焦急就达到了顶峰,我焦躁的吼着说:快点行不行,都快迟到了,就磨磨磨。孩子被我的语气吓到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妈妈,你生气我好害怕,你以前都不这样。吼着哭着,拖延了更长的时间。经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我和儿子糟糕的一天都是由我开始的。当时如果我学着自我关怀,知道自己最看重的是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如果当时我看到孩子的需要:他希望我夸他会自己刷牙刷的很干净。那么一天将是多么的美好!
爱默生说:“你本身比你所说的话重要。”与我们所说的话和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事相比,他们更关注我们的精神。语言或行为背后的精神才是最有力的表达。当我们因为恢复了神采而实现出良好而富足的状态时,我们的内在就感觉良好,并且我们的孩子也能感觉到我们的这种内在状态。我们就会感受到自己对生活充满热情。

最后,摘抄书上的一段巴黎嫩艺术家、哲学家和作家纪伯伦的话,这段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看待养育孩子的视角,与家长们共勉。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 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