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癸卯年正月初十,我和老伴到本市的风景名胜之地南岳一日游,第一站便到了盛名远播的南岳大庙。
南岳大庙坐落在南岳衡山朱明峰的南麓赤帝峰下。据有关史料记载,南岳庙在秦汉时就有了,只不过那时建在祝融峰上。后汉武帝将安徽潛山作为南岳祭祀,到隋文帝时又把祭祀移回衡山举行。为方便皇家祭祀与民间朝圣,南岳庙便移至了山下。
唐初在南岳正式建司天霍王庙,开元十三年改为南岳真君祠。宋封岳神为司天昭圣帝,以后,南岳大庙就按帝王宫殿式不断扩建,自唐代以来,历经六次大火,十七次重修,清光绪八年重建后,形成现有规模。
整个南岳大庙主轴线上由南至北共分九进,依次为棂星门、奎星阁、正南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圣公圣母殿)和北后门。庙内两侧东有道教八观,西有佛教八寺,是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典范。
南岳大庙是一座集国家祭祀、民间朝圣、道教宫观、佛教寺院于一体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占地面积达98500平方米,正殿高22米,72根石柱象征衡山的72峰。
南岳大庙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宫殿式建筑群和传统文化博物馆、艺术殿堂,素有“南国故宫”之称。2006年5月25日,南岳大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岳大庙坐北朝南,前临寿涧水,后枕赤帝峰。大庙有南北两门,正常情况下两门均可出入。我这次是从御街穿过“天下南岳”牌坊,往北步行百余米,即来到大庙南门南面(正门,第一进),也叫棂星门进入大庙的,棂星门由花岗石砌成,门前有一对石狮子,姿态雄伟,门内翠柏挺立。
用这个“棂”字冠以庙门的很少见。在中国只有两处“棂星门”。除了南岳大庙的正门用了“棂星门”这个名外。还有就是山东孔庙的正门也是棂星门。
这是因为棂星本是28宿之一,叫天田星。据《星经》记载:门以“棂星”命名,意思是人才辈出,为国所用。因此,一般的庙宇绝不可用“棂星”来命名。
要用“棂星”冠以庙门,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很苛刻的要件:一是规模较大、气势宏伟的庙宇;二是必须人才辈出的之地方;三是须由皇帝下诏书。
由此可见,南岳确实是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凡是出入此门的人,都有望成为祖国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才。
从棂星门进入大庙后往北前行,便来到第二进奎星阁,这里有一个由石头砌成,离地2米高的古戏台,戏台下面有一个“十”字型的通道,通道两边和戏台下面的外墙有多个用石头雕刻的钱币,经过此地的游客均会用手去摸,希望占上财气,所以这些“石钱”表面已经是溜光的了。
这奎星阁如今最有名的可能要数戏台两旁柱子上悬挂的那副对联了:“凡事莫当前,看戏不如听戏乐;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这副对联让无数游客到此驻足沉思。
由于旅游全面开放,今年春节假期前几天每天来南岳的游客都在10万以上。正月初十当天虽然已经是春节后上班的第四天,南岳大庙的游客依然很多,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当天在大庙的游览我大多也只是点到为止,圣帝殿、圣公圣母殿、还有北门两边的财神殿、文殊殿、辖神殿、注生殿内外挤满了人,根本不能久留,更容不得细看。
不过,以往几乎没有去过的大庙东、西两边的八观和八寺,我也一一报到打卡。在东面的道观玄苑,我看到了用木板刻制的《道德经》整齐地悬挂于靠大庙一边的墙壁上,形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也引来不少游客观看并留影。
民间对于南岳有个传说就是“南岳菩萨显远不显近”,所以我这样一些离南岳很近的人,虽然去得多,但平时去了南岳大多也是走马观花,很少仔细地游览,细致地品味和欣赏其文化蕴涵,很多情况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些甚至表面的东面都还不知道。
也是为了改进之前走马观花式旅游,这次去南岳大庙,我重点关注奎星阁古戏台上的那副对联(已单独撰文发出)
我想,自己经常还跑那么远去旅游,外地市、外省区,甚至国外,可自己周边的一些旅游景点都没有好好地游览过。旅游也应该脚踏实地,从身边做起,从最容易的做起,那样,“南岳菩萨显远不显近”的状况也许就能得到改变。
(齐帆齐商学院第8期书评影评写作特训营 第 16 篇 1550字 ,累计25625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