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觉得记忆的重要性。
我们上学读书,本质上就是看谁的记忆好,谁掌握的知识多。
毕业工作了,虽然能力不局限与知识能力的维度。但在很多专业领域,还是看谁的记忆好,掌握的专业知识多。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做多了,就会产生类似于肌肉记忆那样的,具备条件发射的效果。对于这种记忆,我又称之为势能记忆。真正的势能记忆,可以发生美妙的马太效应——多的,就给的越多。
在我的生活中,势能记忆涉足的领域,可动可静。
我喜欢去做那种可以一举多得的事情,比如计划方面,既可以明确做事边界,又可以进行清单管理;写作方面,既可以锻炼文笔,也可以倒逼输入;比如外出行走,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参与社交。
1、书写计划·势能记忆
就像《趁早》的作者王潇说的:书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见证你愿望成真。写下来的愿望更容易实现。
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重视书写的力量,重视计划书写的作用。所以我每天都在实践“三标签”理论,不管是平时还是假期。我知道每天三标签,一年积攒下来就是1000个标签,很可观。
我相信时间的力量,也享受时间带来的回馈。一年1000个标签,可以让我更有自信和底气,丈量现实与目标的距离,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做到不会偏离目标。
计划的势能,带来的是更强悍的行动意识,更强大的行动势能。
2、写作·势能记忆
半年来,我就是通过持续的写作,来完善自己的思考体系、知识体系。就是要让写作这种行为模式成为一种势能记忆。包括现在的五一假期,我是没有多少休假的概念,我只知道,我可以利用这样的一整片的时间来创作更多的文章。这样,写作的势能将会变得更加的强大。我需要借助这种势能不断地蓄力。

2、行走·势能记忆
我以为现代人变得亚健康,个中一大原因就是久坐太多。尤其是疫情之下,很多人就选择宅家,美其名曰响应国家号召,哪都不去。起身,出门走走,可以让人更加健康,说不定,还可以遇到曼妙的风景,美好的人和事。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不就是习惯吗?我不太喜欢用习惯这个词,因为21天养成一个习惯,常常会给人一劳永逸的感觉,好像坚持个21天,很多行动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发生。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行动从来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时间节点,不管是21天,还是100天。成长没有捷径,行动之路上,没有安逸可言。
我用势能记忆来替代习惯,认为行动更像是概率论的实践。一方面,我知晓行动之艰难,是的,我指的是everyday的行动。另一方面,我又知晓势能的magic,其可以让你的行动天平倾向于你所需要做的事情。
尽管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但过去往往能够影响未来,甚至决定未来。一旦你迅速地积累起如此强悍的势能记忆,你就可以借势,你的目标感会越来越强,你的行动意识也就会更加清晰和坚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