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目的是啥?主要就是测试考生的技能是否达标吧。在标准化的考场里,限量的时间内,完成测试题。
如果在这其中还要想激发考生的某种情怀,应该是不可能的。因为感受性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不是在一次测试中去完成的。一张试卷要让考生去慢慢体验卷子中所体现出的核心价值,这个确实有难度。
比如语法填空题,只需要关注语法结构和句子逻辑,就可以完成测试,基本不用看完全文。主要考察的还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语言技能。一篇阅读理解需要八分钟左右完成,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怎么能达到欣赏文章呢?更多的还是对各种思维能力的检测,如推理,判断,总结等。
那是不是说,每篇文章就可以随意选择,只为了考试而考试,不用关注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问题呢?当然不行。
考试的目的除了测试学生的技能,也给我们一个备考的方向。作为教育类的考试,备考中不仅需要技能训练,还要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必须渗透核心价值观。
我们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按照出题人设置的内容和考查的方向,进行教学。在每一次的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考试的技能,也要渗透核心价值观。虽然在考试中,学生不可能有时间去感受文章的价值观体现,但是在平时一朝一夕的渗透中,他能很快的通过快速阅读提取信息,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在加上一些思维策略,那么做题过程就会顺利很多。大量的知识内化,能力迁移,思维策略的训练,才能圆满的完成一次考试。
中考,高考,岂止只是靠最后一年的冲刺,没有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一次次教学渗透,没有日复一日的训练,想要考高分,确实有点难。早日做规划,不用最后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