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为2015年5月20日,星期三,世界告白日,也称世界虐狗日。占据微博热门话题榜首的话题是“甜蜜520”。
深圳已经连着两周浸泡在雨水之中,阴雨的天气反而感觉比晴天更为酷热沉闷,空气如同附着在身体上凝固的粘稠物一样让人不适。早上去公司,办公桌上覆着一层薄薄的湿气,手指一抹就是一条水印。
六点多从公司出来,自己去沃尔玛超市二楼的一家米粉店点了一碗牛杂面,回宿舍收拾东西准备去书店的时候发现伞不见了,心想一定是落在米粉店了,四处翻找了一下,无果。于是关上门抱着一线希望返回米粉店。那个时候,天又零星地掉下雨滴。
我没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相对于毫无章法率性而过的生活,我更偏向于按着某个已经熟悉的方式过日子,有条不紊,安土重迁。那把伞其实也就四十块钱,远达不到让人心疼的地步,但是那个时候就是莫名地跟自己生起气来,怎么就能丢了,你是傻比么?
走到离米粉店还有几步之遥的地方,隔着玻璃在刚才坐的位子上打量,发现桌子已经被收拾一空,没有伞的踪迹。这个时候听见有人问:是找伞吗?一转头,看见正在微笑的米粉店服务员。我说,嗯。然后那个服务员笑着从柜台下拿出了我的伞。本着嬉笑人生的段子手精神,我想说:服务员小哥,你笑得真甜蜜。
昨天在书店,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中除了《我的神明朋友》的其他内容。断断续续看了几个礼拜,每次来看其中的一两篇,文笔偏平实,不是我喜欢的个性张扬的文字,但是看的颇有感触。同样是来自小地方的人,写的是年少家贫亲人罹难以及乡村的状态,只不过他写的是南方的小镇,我来自北方的乡村,另外,我也没有他那么命途多舛,但是让我想起很多以前或久远或刚发生不久的事。他在书中纪念去世的阿太、父亲、朋友成刚,我想起我的奶奶和堂姐以及高中老师。这就够了。能引起共鸣的文字就值得称赞。
最近似乎越来越对以后的生活感到恐慌,如同间歇性癔症。害怕自己对眼前的一切感觉兴味索然;害怕真的墨守成规孤独终老;害怕周围朋友同事的侧目。看到很多书说,读书打败孤独,所以坚持下班来书店,看看书看看姑娘。书看的太少,眼里的世界也还是太小,不知道看的多了是不是真会释然,试试看吧。总觉得自己离那种读万卷书之后醍醐灌顶然后境界升华的状态还差十万八千里,就如同打LOL攒够了经验,然后周身光华一闪,就到六级,有了大招,可以放开干了。
早上一睁眼,朋友圈就看见一条:秀恩爱,怀的快。
……
满世界的恶意。
前几天收到我妈的信息,说姥爷身体不好,要去医院检查检查,第二天又看到消息说有了好转。今天在家人群里得知我妈和三姨姥爷他们去了北京,住在我老妹的住处,好像姥爷又去北京的医院检查了,还有从刚回国的表哥以及从天津过去的表妹,中午热热闹闹地聚了个餐,我哥下的厨。而我则在大雨淹没的深圳,跑这么远,有什么好说的呢?万望康乐。
下午微信收到那小姑娘的红包,第一次拆开显示没有权限打开,这日子还玩你哥。后来小姑娘说我没领,又点了一下,五块两毛零分。谢谢小姑娘在这普天同庆的日子还记得远方的孤寡老人,双手合十,感恩。照片就不放了,上次放了老妹的照片,麻烦不断,一堆人求我做大舅哥,罪过。
上周去基友住处。看见卓天天在直播平台看饭拍的韩国女团的现场视频,一水的腿,卓称之为“痴汉视角”,笑喷。卓,要是这个词是你发明的你就去干直播讲荤段子吧,不然白瞎了。
最后,520,总要说点什么。
喂,我未来媳妇,他们都说我成天比比要找女朋友,可根本没有实际行动,我明明每天都查看附近的人啊,就是没看见一个长得像你的,咋整?
2
写字楼广场附近最近在动土拆迁。以前常去的几家小店都关了门。吃什么已经成了工作之余最头疼的难题。
中午和几个同事在商场里一家叫“上海小站”的餐馆吃了一顿我认为是好的饭,每个人四十。这其实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我自己每天花在吃上的预算最多是五十,我知道这在部分人看来着实小气。但我只能说,每个人的消费观不同。造成消费观不同的因素很多,成长环境、个人收入、兴趣爱好,不胜凡举。吃,于我来说其实不是一件需要过分看重的事。我已经说过,我是个味觉不灵敏的人,只要不是太过不合胃口,咸淡适中便已满足。上次在一家常去的牛肉粉店吃粉,吃着吃着从碗里捞出来一只多足昆虫,手指甲大小,仔细一看是只已故小强,那时候碗里还剩很多,将就着吃完。坐在对面的碰放下了手中的筷子便不再拿起。此后就再没去过那家店。
个人收入对于消费观的影响其实是最大的。假如我月薪三千,每天吃饭耗费五十,加之其余的电话费、购物费、保健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月底我最多有五六百的结余,一年下来乐观估算有一万多点积蓄,然后过年回家,坐火车便宜来回也得一千多,但是接近三十个小时的车程,祝我一路顺风。飞机快些,来回几个小时,机票接近四千,祝我早日攒下老婆本。
然后就是个人兴趣。世界这么大,有钱怎么花,每个人见解不同。同样是抽烟,有人爱抽大烟,有人爱抽旱烟,有人爱抽水烟,有人爱抽二手烟。花钱亦然。我花一万六买了现在的笔记本。可能有人说:你傻比吧,一万六啊,人民币,不是冥币,你干点啥不好?非得买个笔记本?还不能玩游戏。我一笑置之。这就是消费观的不同了。我看见苹果的笔记本就是喜欢,就像看见我未来媳妇一样心向往之,我就是愿意花这个钱。就像我看见有人花了一万六买了一瓶香水一样,我可能也会表示很不理解,但是这纯粹是从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这件事,我说的任何诧异的话仅代表个人观点而已,并非公论。上次碰说钱不是省出来的,我深以为意。但是我想说我并没有省钱,只是每个人看重的花钱的方向不一样而已。前几天不小心把小米手机摔地上了,屏幕一个角已经裂开了,爱疯六S快点出吧,等不及了,现在的手机我想扔了。
最后就是成长环境了。消费观的建立其实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大学的前三年我每顿饭的花费基本保持在十块以下,那时候觉得自己都成年了还花家里钱,学费的大半还是老妹的工资,心里很过意不去——可能有人会说:那你去打工啊,半工半读,原谅我是个俗人,所以那时候还是有点节省的。那时候楼下的食堂——就是前几天花板掉下来的那个食堂——有一个南昌的连锁快餐店,叫大食头,吃一顿差不多十一二块,前三年我基本没碰过。还有一家卖瓦罐汤,段经常吃饭的时候都要喝瓦罐汤,两块钱一罐,那时候我心想:尼玛,纨绔子弟。之前公司附近有一家南昌瓦罐汤,平均七块钱一罐,每次去都要喝。大四从北京实习回来之后,每天的正餐就变成了“大食头”,眼睛也不眨。因为我发现离开了学校,吃一顿饭想要维持在十块以下就只能买瓶老干妈再泡碗面了。所以我告诉自己要把握住和“大食头”相处的最后时光,吃个够。然后,我把自己每顿饭的标准提高到了十五到二十之间。若是以后收入增加,可酌情考虑提高到二十以上。
最近有些不想说话了,每说出一句话就感觉有人在嘲笑,也许是玻璃心庸人自扰吧。
2015.5.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