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教育
【原创】其实你不会“立规矩”

【原创】其实你不会“立规矩”

作者: 山西优博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6-07-13 09:17 被阅读165次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这是《孟子·离娄上》的名句。

    从句中演变出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更是中国教育几千年积淀的经典理论。

    图片来自网络

    几千年来,无数的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将其奉为“祖训”。坚定地认为,教育孩子必须“立规矩”,否则将导致孩子走向歧途、行为不轨。

    可是,绝大多数人赞成并积极践行着“立规矩”的同时,很少有人思考——该如何“立规矩”?显然,不是所有的“规矩”都能制约被教育者的言行,更不是所有“立规矩”的方法都能有效地让孩子们接受。相对于“立规矩”,我们似乎应该首先想一下,应该如何“立规矩”。


    家长的宽容,应有底线

    有规矩,才有安全感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要“立规矩”。当然,您会回答,为了“成方圆”。

    没错,但这只是“拿结果当目的”的一种说法。

    我们“立规矩”的初衷不是通过惩罚的手段让孩子“成方圆”孩子可以根据“经验”判断自己行为的底线在哪里。举个不算恰当的例子,“法律”本就是一种“规矩”,因为有了这个规矩,人们才知道杀人是犯法的,盗窃是违法的,才会从主观上克制自己的行为;同时也知道,如果没有做过法律中禁止的行为,那么自己就是安全的。

    图片来自网络

    宽容和纵容的区别

    让孩子守规矩,是件困难的事情;让家长为孩子制定一个严苛的规矩,似乎更困难。

    家长对孩子的爱,会让他们不知不觉中主动考虑许多“特殊情况”。这些“特殊情况”让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在“管与不管”之间摇摆,而家长之间,也总是因为这样的摇摆,反复进行着关于“是否溺爱”的争辩。合理的宽容是什么?溺爱造成的纵容又是什么?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或许可以厘清孩子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儿童无法控制该如何感知,但是他们对表达这些感觉方式负有责任。——海姆·G·吉诺特

    换句话说,儿童无法冷静地分析事件,继而对后果产生正确的感觉,但是他们所做出的行为是切切实实经过大脑决定后做出的反应。

    因此,当家长过分苛求孩子的心灵感受时,便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即使他们对你的要求做出了“满意的答复”也只是应付了事罢了,他们真正能控制的是他们的行为,我们应该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图片来自网络

    这就是宽容和纵容最大的区别。宽容是允许他们会产生所有的“感受”,纵容是原谅他们继续做出任何不良的行为。

    以此作为评判“是否溺爱孩子”的标尺,也许很合适。


    不可动摇的“底线”

    有特殊情况,随意更改的,不能称之为“底线”。——稻盛和夫

    以上的这句话摘自稻盛和夫的《坚守底线》,这位几近日本商界圣人的老者给出了自己“底线”的定义。

    我赞成他的观点,更佩服他的睿智与勇气。

    每个人、每个团队几乎都设立过自己的底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事情的进展、困难的加剧等等都会动摇我们的意志。我们会用“特殊情况”来安慰自己、去迎合环境。为了眼前快速地让事情解决,我们不惜将最初的“底线”抛之脑后。慢慢地,我们被环境塑造成为另一个“我”,曾经信誓旦旦定下的“底线”也不复存在。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教育本身,每个家庭也都存在或者存在过这样的“底线”。让人遗憾的是,很多“底线”被现实击得粉碎。似乎生活总能让人找出符合“特殊情况”的借口,习惯了变通的我们更乐于接受这样的方式。

    这是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的地方,更是我们引以为戒的环节。如果我们要“立规矩”,那就一定要“坚守底线”,坚守纯粹意义的底线!哪怕给自己和孩子一个缓冲也好,但重要的是,一定要告诉自己和孩子,哪里是不可逾越的禁区。


    “立规矩”需要有技巧

    现身说法

    事情就发生在昨晚,一个在我看来比较失败的案例。

    时间:21:30

    地点:客厅

    人物:女儿、妻子

    女儿近期生病咳嗽,昨晚让她雾化,作为“交换条件”妻子答应她可以看动画片。

    雾化结束后,妻子说先洗脸,然后再看,孩子也并未反驳。

    可是洗漱完毕后,不悦的争端发生了。女儿希望在客厅看,这本无妨,但是她要光着屁屁在沙发上看,这让妻子不能同意。于是,妻子和她说:“快回卧室,上床给你看。”

    也许是因为孩子有些困了,开始哭闹,并坚持在客厅看,并且不穿内裤。僵持开始……

    图片来自网络

    过了大概十几分钟,妻子做出第一次让步,“要么穿上内裤看,要么回卧室看……”

    女儿未做回应。

    我见状,看了看时间,去提醒妻子时间已经太晚,不应该再让孩子看动画片。但妻子认为已经许诺孩子了,如果不执行就是对孩子的欺骗,故此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我转而去规劝孩子,但在得知“妈妈”的态度后,孩子明显士气旺盛。规劝未果……

    事情的结尾是,在我的“唠叨”和妻子给予的“双重选择”共同作用下,孩子回卧室,看了“本该”看的动画片……


    “现身说法”感触多

    昨天的案例介绍完了,不知道您从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作为当事人的我,确实反思了许久,也从中琢磨出了些“立规矩”中应该避免和注意的事项:

    1

    宪法是母法,“底线”是原则。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妻子从一开始便背上了一个道义的负担。认为自己许诺给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办到,“如果不执行就是对孩子的欺骗”。

    也许很多家长都持有这样的观点。没错,我们不要轻易许诺,答应孩子的就一定尽力办到。这确实是一个好家长的行为准则。但是,就如同所有法律都不能和《宪法》相冲突一样,我们所有的行为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越我们设立的“底线”。

    针对昨天的案例,“按时睡觉”就是底线中的一条。不应该为了兑现承诺,置底线于不顾。换句话说,所有的承诺都是基于底线之上做出的,在做出承诺的时候,有个无形的附加条件——遵守底线便已经成立。

    在具体“立规矩”过程中,首先家长要明确“底线”在哪里。同时,要告知孩子,确保他们清楚自身行为的内在权限和包括时间在内的外在界限。共同坚守不能妥协的底线。

    2

    “规矩”清晰,限制全面。

    依旧参照昨晚的案例,妻子在沉重的负担下,做出让步,从最初的“回卧室看”到让孩子自己选择是“穿裤子”还是“回卧室”。这样的让步增加了孩子试探“底线”的欲望,加重了自己的困境。

    和妻子的做法类似,有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喜欢在规矩后加一些可以允许的“附加值”。比如,“你可以出去玩,别太晚就行”、“你可以玩水,别把衣服弄得太湿就行”等等。

    这样的“规矩”看似民主,可以商量,实则会让孩子很迷惑。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底线到底在哪儿,什么是“太晚”,什么又是“太湿”?这哪里是规定孩子的行为,更像是在刺激孩子寻求“底线”。

    3

    “规矩”分等级,态度要准确

    如上文所说,规矩的制定,不单单是规范孩子的行为,更重要的作用是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为此,我们在设立不允许做哪些事情的同时应该告诉孩子哪些是受到鼓励的。这样,将“规矩”充实起来,改变它带给人冷冰冰的感官,让孩子从中感受到家的温馨。

    可以将“规矩”分成三个等级:鼓励、允许和禁止。

    “鼓励”是家长期望孩子做到的,欣然接受的。既然属于“鼓励”,家长应该多给予一些鼓励;“允许”是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原谅的,比如生病时的烦躁等;“禁止”等同于前文所说的“底线”,它是任何情况都不能逾越的红线。

    家长在面对这三个等级时,态度一定要非常准确,切不可模棱两可。否则,孩子就会误解家长的意图,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规矩要“立得住”,更要“行得稳”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如果不能切实执行,再完美的“规矩”都毫无意义。一旦涉及到具体执行,真正的难题才浮上水面。

    面对孩子的挑战,我们应如何才能积极地践行“规矩”,而不是单纯地纸上谈兵呢?

    1、安抚情绪

    当孩子挑战“规矩”时,他们可能会充满敌意,口出不逊。但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给予“敌人”当头一棒,更不是奋勇护卫“规矩”的尊严。而是安抚孩子的情绪。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以通过表情去判断孩子的心情,哪怕是全神贯注地倾听,甚至是耐心的等待,孩子的心情都会平复下来,当他们不再血灌瞳仁,决心把“规矩粉碎”,而是感觉到真诚的理解时,他们才会愿意倾听你的言语,才会乐意遵守刚刚还敌视的“规矩”。

    2、简明扼要地叙述问题

    当孩子的情绪平复之后,我们仍要避免再次激发孩子的反抗情绪。为此,我们应该简明扼要地叙述错误行为本身,而不加任何人身攻击的成分。

    图片来自网络

    两个小技巧:①尽量避免使用“你”;②不要展示你的记忆力。

    3、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之前的文章中,经常谈到的一个态度——将重心转移到如何解决问题上。

    因为解决问题,避免错误的发生才是我们所有努力的目的。也许在前两个步骤后,孩子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许孩子还会提出建设性的方法。即使孩子没有做出让你欣慰的举动,这时候的他,也会平静地听取你的建议。

    图片来自网络

    把家长的话听到心里是多么不容易的工作……

    4、坚决落实具体方法

    在和孩子探讨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要坚决地执行。众多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基本上都会很配合地完成自己刚刚制定的计划。当然,如果面对还是期望拖延时间的“患者”,我们要行动起来,这种情况下行动比语言有效得多。

    图片来自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行动的时候,我们仍然要保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要平和地完成方法的落实。值得高兴的是,在预先知道事情如何发展的情况下,孩子的反抗情绪会小很多。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商君书·画策》

    “家规”同“王法”相比,体现着更多的关爱与温暖。但二者遵循着相同的规律:只有做到内容清晰、态度明确、执行坚决才能让其“立得住、行的端、走的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其实你不会“立规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rj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