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在面对心理治疗师时,总是带着一个问题,即他或她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要多长时间能治好。这与医生使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的情况类似,比如,病人想知道服药后多长时间能有效果,多长时间可以治愈,整个疗程要多久。
药物从服用、吸收、代谢、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及产生效果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比如SSRI类抗抑郁剂,大概服用后10天到二周后产生作用,至少服用1-3个月或以上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如果再加上减药停药过程,疗程至少要3-6个月,如果涉及降低复发的目的,服用时间则更长,如2年。
总之,不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疗程或治疗次数与疗效是密切关联的。想要获得疗效,必须有一定的疗程或治疗次数。心理治疗的方式与药物治疗不同,但取得治疗效果同样需要时间。心理治疗的种类有多种,各种治疗的疗程安排有不同,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精神分析的疗程。
精神分析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主要通过谈话取得疗效。
自然来访者会问那究竟要谈多上时间?精神分析通常的安排是每次谈话或治疗50-60分钟,每周一次或以上,短程治疗20次,长程治疗上百次或上千次,有的治疗延续几年,甚至十几年。
精神分析疗程的长短或治疗的次数与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复杂性和治疗的目的有关。通常,问题越轻,治疗次数越少,问题越重或越复杂,疗程就越长。此外,治疗目的与谈话的次数也关系密切。
经典或传统的精神分析,其治疗目的主要针对症状或行为背后的无意识探索和人格的改变。
了解一个人的无意识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由此带来症状、行为和人格的改变则更为艰巨,因此费时耗力就不足为怪,疗程自然就比较漫长。当年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就将治疗安排为一周五次,持续数年。
传统精神分析漫长的疗程,第一耗时,第二费钱,因此只有那些有时间又不缺钱的人才能完成这样的治疗。
有鉴于此,弗洛伊德的后继人开始改变这种疗程安排,首先是降低治疗频率,比如每周三次。目前业内专家大致能够较接受的是:如果进行经典的精神分析,治疗的频率不应低于每周三次。不过,对这样的频率,还是有不少人认为偏高了,所以他们提出减少到每周一次。对此,反对者不认可,说频率降低到每周一次,便不能达到经典精神分析的治疗目的,甚至指出这样的治疗不能称之为精神分析。
面对这样的非难,支持一周一次的人干脆就不把这样设置的治疗称为精神分析,而是换另一个名,叫精神动力学治疗,或精神分析导向的心理治疗,以此区别于经典精神分析。
这一名称的提出不仅仅是因为治疗频率改变了,更重要的是治疗目的也改变了。比如精神动力短程治疗,治疗频率降低,每周一次,治疗总的次数限定在20次左右,治疗的目的或目标限定在某个局部问题,聚焦于1-2个具体的问题,以获得对此问题的某种疗效。
来访者寻求治疗,所期望的千差万别:有的就是要实现了解无意识、改变人格;有的可能只是相当限定的目的;有的可能就是问几个问题,原本人家也没什么大问题;有的受时间和费用的限制,不得不放弃选择;有的问题严重,不适合做分析;如此种种,不一列举。
可以说,从经典的精神分析,到精神动力学治疗的出现,不仅仅是理论和技术的进步的结果,应该与来访者种种不同的需要有关。所以,你可以看到,目前又有新说法,比如有精神分析导向的支持治疗,精神分析导向的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大致就相当支持性心理治疗,提供信息、知识,给予建议、鼓励、支持和保证等。以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视角理解来访者,进行支持治疗,恐怕更难支持到点子上。
任何心理治疗,都离不开对来访者的理解认识,当然精神分析对人的理解应该是所有治疗技术流派中最深刻的。
自然精神分析导向的支持治疗或咨询,在疗程或次数的限制便更宽松,不定时约定,可多次,也可少几次,偶然一次都没问题。
之所以如此,从以治疗师为中心,到以来访者为中心,这个变化根本源于来访者千差万别的需求,一种治疗理论和方法,应不断发展自身,以满足来访者日益增长的的需要。
作者:孟宪璋
-------------------------------------------------------------------------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