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毛森江,是名建筑师。他没上过大学,不是建筑科班出身。33岁的时候,他放弃赚钱的生意,从零开始学建筑,还跑到日本去追随偶像建筑师学习。这个没有上过大学还到了33岁才开始学习建筑的人,现在62岁,已经成了台湾清水混凝土建筑的代表人物,而清水混凝土建筑的技术是业界公认的高难度。
看到故事的时候,我顺手把它转给了一位曾经来找我做过职业生涯咨询的姑娘——来咨询的时候她状态有点低落,因为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满心迷茫。在咨询中发现了她的兴趣,她也找到行业专家搜集了足够多的信息,毅然决定开始一边做别的工作谋生一边学习家装设计,从零开始——这一年,她刚刚30岁。半年以后,她跟随学习的那位设计师让她做了设计工作室的一位实习生。
距离我们的咨询过去了一年时间,那位学设计的姑娘,偶尔还会给我发消息我们聊上几句。她说我是她的榜样,她觉得她只要努力,也可以像我一样转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因为,我转型的时候都已年近40了(说实话,曝出这个年龄其实有点不情愿)……但是,她可能不知道的是,她的认真执着也在感动着我,她的案例也让我看到生涯咨询师这个职业更大的价值,和对于职业转型者的更多的信心。
一个人的热情加努力,真的可以成就很多事情。
(二)
9月份,因为某个工作的需要,我读完了听闻已久的一本书——《刻意练习》。
书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决定某人在某个特定领域或行业中取得多大成就的唯一最重要因素,是刻意练习。是有效的、有目的的刻意练习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不是基因,不是天赋。
“尽管具备某些天赋的人,比如在国际象棋研究中棋手们的智商可能在刚开始学习某项技能时具有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优势变得越来越小,到最后,练习的时间与质量反而在决定人们的技能变得多么熟练时,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从长远来看,占上风的是那些练习更勤奋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开始在智商或者其他才华方面稍有优势的人。”
书中列举了一组调查研究的数据,科学家在以德国柏林艺术学院的小提琴学生为对象的研究中发现,几组不同的学生花在独奏练习上的时间各不相同。在18岁之前,单纯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花在小提琴上的训练时间平均为3420小时,而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5301小时,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
《刻意练习》中写到了一个人的故事,他名叫丹尼斯.麦克劳克林,他到了30岁的年纪,从来没有参加过高尔夫球队,事实上从来没有真正打过高尔夫,但他辞去商业摄影师的工作,然后打算花6年左右的时间学打高尔夫球。开始一年半以后,他得到了美国《高尔夫》杂志的采访,他说他不赞成人们这样的说法:只有少数一些人才能在特定领域中获得成功——“这种想法,使得人们以此为借口,不去追求他们原本可能真正喜欢做、也许还很擅长的事情……我想证明,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一切皆有可能。”
(三)
所以,如果我们想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敢去做,没有天赋决不应该是我们的理由。当然,年龄大了也不应该是我们的理由。
所以,想要做职业转型?或者只是想要尝试一下某件喜欢的事情?赶紧出发吧——不用再说担心自己没有天赋,不用再说担心自己年纪已经大了——如果只说不动,继续说着说着,可能真的就七老八十了……待到真的年迈,回想今天,那时的你,会对当下的自己说些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