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区类产品用户心理分析——以知乎和豆瓣为例

社区类产品用户心理分析——以知乎和豆瓣为例

作者: yud_love | 来源:发表于2017-05-13 15:09 被阅读1003次

    知乎和豆瓣的用户年龄层次类似,主要是大学生和都市白领阶层,但是气质差别较大。

    豆瓣和知乎

    知乎是知识、经验和见解类技能理性型内容分享平台,豆瓣是书评、影评、乐评等寄托感情宣泄类的感性内容分享平台;知乎的产品定位是让用户发现更大的世界,而豆瓣的定位是成为用户的精神角落,前者是开放式的氛围,彼此激励彼此攀比彼此进步,后者是寻找精神世界的慰藉,同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的豆友互相交流。

    先来分析一下知乎的用户心理,以及用户心理是如何被满足的?

    知乎的用户群包含有一切世俗的、积极的心理,包括虚荣心、成就感、荣誉感、声誉与地位、安全心理、求知、懒人思维等,而知乎的系列功能也是围绕这些心理来设计的。

    “谢邀”一词刚出生时,便自带光环,可以窥探用户内心一丝丝的虚荣感和爱现心理,知乎只是给出了“邀请”机制,希望能够达到用户A虽不懂该领域,但用户A知道谁比较了解该领域,期望通过邀请提升社区问题被答复的效率,但却偶然中带有必然的衍生出“谢邀”文化,目前来看,在虚拟社区中,这也是知乎独有的文化。

    评论和点赞不是什么稀奇的功能,但在知乎中在满足内容贡献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方面却是有着担当的作用,尤其是点赞带来的赞同数,高赞数的回答分明表达着:“大家来看看,这是我的回答哦”。赞同和反对的功能通力合作,这也降低了来知乎涨知识的人筛选答案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懒人心理被悄悄满足。一个点赞的功能既满足内容贡献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又让内容消费者能更快找到有用内容,真可谓一举两得。

    关注功能也只是社区类产品的标配功能,知乎不例外也提供了这个功能。知乎作为知识分享型社区,对人的关注也只是为了同优质内容有更近的接触,反过来说,如果用户A被很多人关注,这也意味着他是高质量内容的输出者,这个又在分明告知其他用户:“我在某一话题上是高质量输出者,如果你同样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索性关注我,这样你会离优质内容更近了”。可见,“多少人关注了我”是一种影响力的体现,彰显了用户在社区的地位,满足了用户对声誉和地位的追求,用户会在不断增强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中,不断去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当影响力到达一定的高度时,又会持续活跃着去维系自己的影响力,保障自己在社区的地位和权威。

    对于内容贡献者来说,自己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分享的内容是万万不想被别人恶意占为己有,如果输出的知识安全不能得到保障,这会降低知识输出的意愿。知识安全(知识版权保护)很难从产品功能层面来解决,目前,知乎在回答的最后会标注“著作权归作者所有”的提示。知乎更多的通过法律诉讼、同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合作等方式企图保障作者的知识版权,这在行动上让用户心理有了很大的安全感。

    内容消费者来到知乎主要目的是求知,求知和懒人(或者说是省力)对于内容消费者来说是一对互相促进的心理。“我是来求知的,但我怎么都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内容,我会觉得心累的”,这主要是求知和懒人思维相矛盾,为了满足用户的求知心理,首先是社区中得有这个“知”,其次是能够帮助用户很快找到这个“知”。前面说到赞同和反对(还有“没有帮助”的反馈)的过滤能起到帮助用户进行有用内容的筛选,但这仅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而言,显然还是很不够的。

    一个社区中内容很多时,就需要很好的推荐引擎、搜索引擎机制来帮助用户找到并能够解答心中之所惑,知乎首页基于用户的“话题关注”、“用户关注”来展现用户私人订制的个性化信息流,让个人关注的话题和链接优质内容的关注用户能够帮助自己更省力的求知。还可以通过发现中的编辑推荐、热门话题等去找到有用的内容,当然,最快的还是关键词搜索功能,搜索结果是内容、用户、话题三个维度呈现,让用户可以进行深层次的链接直至找到需要的内容。

    再来谈谈豆瓣的用户心理,以及这些心理如何被满足的?

    豆瓣平时用的不多,通过近期的使用,以及基于豆瓣的定位、风格调性、其他社区用户对豆瓣的评价进行了下述简单的分析。

    豆瓣的用户群追求精神世界中的精致生活,他们追求舒适的生活、渴望诗与远方的自由、乐于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他们容易感到孤独,容易被共鸣感动、渴望表达共鸣、渴望找到懂自己的人,不愿也不屑向一群不懂自己的人抒发情感和思绪。

    人们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之外总会有另外向往自由、内心文艺的一面,豆瓣似乎是抓住这样一个点,让用户能在豆瓣中可以肆意感性、袒露内心深处不愿被人知的或多愁善感、或期许未来、或不得志、或放下一切包袱的想法和思绪。

    豆瓣作为文艺(或说伪文艺,毕竟很少有人能一直文艺,或许某个阶段内心会比较文艺)聚集地,彼此会因为志趣相投互相关注(豆瓣提供了关注功能)并产生互动,不在乎频繁性的互动,而是偶尔因彼此的动态互相问个好、表我懂你所达。

    豆瓣为满足用户的这些心理,提供了电影、书籍、音乐等内容媒介,这些媒介是文艺青年精神食粮的必备,他们可以标记想看/读/听、在看/读/听、已看/读/听,可以看看基于这些内容媒介的评论,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看别人的、发表自己的,这一来一去文字作为媒介既倾听了别人的、也表达了自己的,非常安静纯粹,沉浸于自己的内心,不受干扰。

    豆瓣还提供了了小组功能,用户可以选择加入志趣相投的小组,互相交流,孤独者之间排解孤独(不过据说现在的小组比较乱)。

    知乎和豆瓣满足了不同的人性需求,或者可以说一个人如果有两面,理性的时候会多逛知乎,感性的时候会多逛豆瓣。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区类产品用户心理分析——以知乎和豆瓣为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vx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