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交际圈里有商人和鉴赏家,有外行,也有票友。艺术家的审美与大众审美显然是有差异的,其中的争议往往通过艺术评论来表现。一般艺术展都会更多考虑大众审美和商业利益采用比较保守的题材。随着沙龙画的流行,美国的新兴贵族与许多大企业家都会在收藏上一掷千金。为了平衡他们的需求,更好让作品具有更好的影响力。对于审美的引导教育开始以隐秘的方式出现。有时候艺术批评未必像他们所表现的那样尖锐,相反可能反倒是帮助艺术家成功的重要路径。虽然当时沙龙画被批评成像瓷娃娃那样浓妆艳抹,但丝毫不影响其受欢迎程度。
有一些孤芳自赏的艺术家开始更多的考虑艺术风格和创作形式,内容渐渐不是重点。不过在委拉斯凯兹的作品中人们看到了现实的翻版。画面中不再有如梦如幻的色彩,人物像解剖教科书那样精准,他们穿着生活中平常的衣服,画面中还精心布置一些道具,提示人们这是在一幅画上。画家还可能给人物安排角色。让画面中的故事向观赏者潜移默化地传达一些教化的信息。19世纪兴起的现实主义思潮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当然作品渐渐摆脱了一些历史题材和歌功颂德。
法国的居斯塔福·库尔贝是现实主义画家的代表。他出生在富农家庭,良好的经济条件让他有机会去巴黎进修法学。不过当时许多青年都立志于成为一名艺术家,他也凭借着之前曾经受过的一些美术训练开始去巴黎的私人美术学校上课。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去卢浮宫临摹名作,外出写生。然后把自己的作品送到沙龙展出。虽然最初一切都不顺利,但库尔贝是意志坚定的人,对于自己的创作绝不妥协。
1851年他展出了《敲石者》与《奥尔南的葬礼》。画作不加修饰地描绘了农民和工人的劳苦工作,这是之前没有过的题材。1855年的世博会上他还自费建立了展厅陈列自己的画作,并且在入口贴上了醒目的“现实主义”字样。他把之前画商拒绝的三幅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也放到了展览中,对会展的权威性发起挑战。他拒绝模仿,也不想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了一门“活生生的艺术”。
与他相对抗的杰洛姆也有两幅纪念性的画作《奥古斯都的时代》和《基督降生》。杰洛姆的顺利参展和库尔贝不得不放弃正式参展资格,自己搭建“现实主义”展厅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展出引起了轰动,几乎可以乱真的现实主义画风,与传统历史题材相比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是人物只有帝王将相。这样的画作让人们感受到了强烈而新鲜的空气。画面中安静的存在,却让看画者有了更多的思考。库尔勒试图将人们从神话带到现实,显然成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