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艺术(十五)

作者: 风之舞555 | 来源:发表于2021-02-13 11:05 被阅读0次

在南艺校园一片苍翠的竹园里,见到了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傅雷的“身影”。

雕塑里的傅雷,梳着西式分头,脖子上系着围巾,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用一种思索的眼神凝视着远方,身后一片翠竹傲然挺立……

风之舞摄影

他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良知正直、秉性刚毅,均在这尊塑像里得到了很好体现,一个才华横溢、孤傲刚直的文人形象展露无疑。

傅雷先生除了许多人熟知的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的头衔外,还是一位美术史家,曾在南艺的前身上海美专担任过艺术史教授,还做过上海美专的办公室主任,可谓与南艺结有深缘。

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这是《傅雷家书》里的一段文字,生动阐述出他自己经历的艺术与人生:

傅雷1908年4月7日生于江苏南汇周浦镇,年幼丧父,母亲贤淑,极富主见,曾请先生教子认字、授英语与算术。

1919年傅雷转学上海南洋中学附属小学,后考取教会学校徐汇公学。傅雷原名怒安,十五岁时易名为字,另取名为雷。

1926年秋,傅雷考入上海持志大学,1927年底他告别亲友,乘坐法国邮轮"盎特菜蓬号"起程赴法。。

1928年秋,傅雷考入巴黎大学文学院,主修文艺理论。课余去卢浮美术史学校和梭旁恩艺术讲座旁听,观赏法国艺术馆、博物馆的美术名作。

1931年8月中旬,傅雷与刘海粟一起乘"香楠沙号"轮船归国,担任刘海粟为校长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办公室主任,兼授西方美术史、法语。还应中华书局邀请负责出版《世界名画集》,编选《刘海粟》专辑。

刘海粟 雕塑 ,风之舞摄影

其后,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翻译外国文学及撰写艺术理论文章之中。其完成的唯一一部学术论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从1932年10月至1933年2月,在《艺术旬刊》上连载。1933年自费出版第一部译作要列甫・苏ト的《夏洛外传》。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他还翻译了莫罗阿的《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性》、《服尔德传》,罗素的《幸福之路》等,并重译《贝多芬传》,撰写长篇评介论文《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在中国现代美术界有“北齐南黄 ”的说法。北齐指的就是以画虾闻名世界的一代大师齐白石,南黄指的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黄宾虹。

而傅雷先生与国画大师黄宾虹因艺术产生的情谊和结下的跨界忘年交,着实令人唏嘘……

相关文章

  • 行走的艺术(十五)

    在南艺校园一片苍翠的竹园里,见到了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傅雷的“身影”。 雕塑里的傅雷,梳着西式分头,脖子上系着围巾,...

  • 行走的艺术

    谁说画只能挂墙上,我让你带在身上走!

  • 行走的艺术

    矗立在尘埃中 渺小超越高大 仰视变为俯瞰 洞察所有 浮夸的心思与匆忙的脚步 任北风吹过炎凉 涌上心头 沉默是最好的...

  • 行走的艺术(二)

    南艺随处可见校园雕塑,大多是历届毕业生留下来的作品。它们是艺术的传承,也是艺术的积淀,每一件雕塑作品都充满了丰富的...

  • 行走的艺术(一)

    南艺给人的第一印象,校园不是很大,可雕塑很多,建筑、桥梁、道路纵横交错间,讲究的是构思布局,艺术气息浓郁。 走进南...

  • 行走的艺术(四)

    南艺的这些雕塑,不仅会在平地上“行走”,而且能翻山越岭,与大自然和谐相融。 在南艺这面依山而立、爬满绿植黄叶的山墙...

  • 行走的艺术(三)

    雕塑是西方传统具象美术教育专业之一,其教学创作体系引入中国已有百年历史。 南艺的前身——上海美专于1920年就创立...

  • 行走的艺术(二十)

    南艺的校园里,那些行走的雕塑,构成了一道道流动的风景。当然,除了这些行走的艺术之外,也有一些不怎么行走的雕塑。 南...

  • 行走的艺术(十八)

    走在南艺的校园,除了雕刻、装饰艺术作品随处可见,也总有乐声从哪个不知道的角落传进耳朵里,乘着风传得很远。 南艺音乐...

  • 行走的艺术(十九)

    走进南艺,如同进了雕塑博物馆,一座座风格各异的雕塑,伫立在校园的角角落落,使偌大的校园到处弥漫着艺术的气息。 各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走的艺术(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gss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