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与,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又字子元。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岁。
子贡: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最出色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一岁。
这一幕很有趣🤔
南公把这一次子禽和子贡的对话形容成一件“滑稽(有趣)的事”,可以窥见孔门弟子写文章的风格是活泼生动的,而不是呆板无趣的。
可惜我体会不到南公的意思。
这一段文言文理解起来没有那么容易,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是(加上了情节):
子禽悄悄扯动子贡的袖子,暗示有话对他说,但是要去门边角落以躲开孔子的视线。
子禽把子贡拉到一边后,压低了嗓门问他:“咱们的这位老师啊,每次去到一个国家,甭管大国小国,都要询问这个国家的政治一番。
你说说啊,老师这是意欲何为呀?
他老人家是想谋得个一官半职啊?还是就只是为人家好、替人家出谋划策呢?”
子贡就回答:“老弟啊,咱们老师温和敦厚、善良有德、恭敬有礼、恭俭庄敬、谦让友好。
看看老师这些德行就知道,遇到好事儿,他老人家从来不会去抢着干。他总是谦让给人家,实在推不开了才自己来干。
所以就算老师求官、求职、求功名利禄,他的发心也是与别人不同的。”
这是南公的讲解。
网络上有另外一个释义:
子禽:“老师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这个国家的政治情况。这到底是老师求别人告诉他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老师的呢?”
子路:“我们老师温、良、恭、俭、让。老师是凭借这五种了不起的德行而得到这些信息的。而且,哪怕夫子是求来的,恐怕他老人家的真正所求也异于常人!”
因为有“以得之”三个字,第二种解释看起来更通顺。
但是第一句里面,“求”和“与”的主语都是“夫子”,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要更偏向于南公的释义。
抛开咬文嚼字,从文字表面背后的深层内涵上讲,毋庸置疑南公一定是对的。
听一听南公对这段内容深刻内涵的讲解:
1、子贡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子贡非常有智慧,他采取的是启发式的回答。子贡是从本质上(师父的为人)来面对这个问题,而不是从表面上进行讨论。确实,无论子贡回答子禽给出的两个选项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让子禽真正信服。子禽都会追问为什么,甚至是反驳。
与其这样,还不如直面本质,让子禽自己去领悟。如果子禽领悟不了,那么回答了也没有意义。
补充:
正如我一位师兄所说,如果有人跟她八卦师父的问题,她也不会正面回答。甚至可能会拒绝回答。因为弟子有问题,最好的方法是直接请教师父。
叫一声“师父”,不是来抱团取暖的,是来长本事的。还记得孙悟空在三星洞拜师学艺吗?
2、师父常举一个例子:
每个月领到薪水,是公司该发给你的?还是你该得的?
两个答案都对,也都不对。
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做了有价值的事。所以得到了回报。
夫子这事情也是一样的逻辑。
夫子有温良恭俭让的德行。所以“政治消息”“官位”“功名利禄”这些都来了。
这也就是“但得本,莫愁末”。
播下了正确的种子,收获果实只是时间的问题。
3、关于孔夫子的发心,他老人家一定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正如前面说过的,他的弟子里不缺乏有权有势的,谋得官位对他来说并不难。难的是,一国之君能真正采纳他的思想主张,以及这国之民也能奉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