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斌
在唐诗朗诵群里,我诵读了李商隐的名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朗读的过程几乎是哭腔,中间几度哽咽,险有中断,努力克制着,才算完成这个小小的作品。这首短短的只有69个字的朗诵作品,配上音乐,竟用了近两分半钟之多。大家评论说:“你太用情了。”是的,我真的是太用情了。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其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脍炙人口。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我诵读完以后,我们在群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作品的视角,是男性或曰诗人自己,还是诗人以女性为视角而写,两种观点各不相让,大家各抒己见。后来还是群主说,听听阿斌的理解,我这才将我的拙见奉献给大家。
我说:我个人认为,这首诗的精妙之处,恰恰是以女性视角描写了爱情。借助对春光即将逝去的慨叹,衬托出女主人公对命运的慨叹,之后转而写她对爱人的思念。
说到李商隐的这首《无题》,我想起当年父亲,给我讲过这首诗的情景。
父亲说,大家都公认“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最为经典,但“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两句却最为精妙,情感也最为丰富和缠绵。李商隐写出了女主人公为爱情的痛苦而憔悴,为憔悴而担忧的复杂心理……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是由上句转入写意念,是女主人公潜意识活动。与上两句不同之处在于,上两句是写因离别、因思念,写对爱人的忠贞,而这两句是写离别后的痛苦,写自己的心理、生理上反应,是在上两句基础之上的层层递进。
“晓镜但愁云鬓改”,写得非常细腻,“云鬓改”,是说女主人公的发型,说女主人公因思念,夜晚辗转反侧,以至于鬓发散落,容颜憔悴;清晨起来对镜梳妆时,见到镜中的自己,又为“云鬓改”而愁苦。这种昼夜循环、缠绵往复的痛苦一直折磨着诗中的女主人公。
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苦恼。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不能实现,两人无法相见;次日为憔悴而惆怅,是因为自己渐渐老去,容颜已改,担心将来对方不再喜欢自己而希望能够永葆青春。诗人写出了女主人公为爱情痛苦而憔悴,为憔悴而担忧的复杂心理。“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映射到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父亲当时给我讲时,我还似懂非懂,尽管父亲讲得十分透彻,但那时也只是从字面上理解,不能领会其中的涵义。
那时母亲已经去世十几年了,父亲为我、也为他坚守的爱情一直没有再娶。当时我并不理解父亲的胸中有着怎样的波澜,仅以为他在给女儿就诗论诗。
直到有一天,我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看到父亲、母亲的两支钢笔并排地摆在父亲抽屉里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爱情是可以这样的坚守。父亲用他一生的爱陪伴着母亲,陪伴着我,还有他的工作。
回到李商隐,李商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他的诗歌创作,给在盛唐和中唐已经有过充分发展的唐诗,以更大的推进,使其再次出现高峰。他的诗,构思缜密,情致深蕴,千回百转,一波三折,有着悲剧之美。
特别是这首《无题》,更是唯美清丽。它的美,不仅仅在于诗中的词藻精美华丽,而是诗词本身蕴含着的悲剧之美,在于个人的渺小与社会巨大阻力的力量对比。因此而震撼人心。
读一首好诗,可以领略不同人生,看人生百态;读一首好诗,可以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健康;读一首好诗,就像细品一杯香茗,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读一首好诗,就像和高人谈话,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诗也是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