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将会成为继工业化时代以后又一个新时代的领军产业,而那些知识生产大军毫无疑问会崭露头角,大显身手。”
50年前,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馆长梅棹忠夫就对当今的知识付费经济做了最具前瞻性的预言。
梅棹教授的预言就写在《智识的生产技术》一书序言里,在这本书里,梅棹教授告诉我们整理信息的工具和方法,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写作和思考中。尽管该书是五十年前写得,但是其方法对于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依旧非常有效。
什么是智识生产?就是运用自己的大脑,以人们明白无误的形式,提出一种新的东西—信息。也就是将原有信息进行整理整合形成自己的思想或观点的过程。
1. 信息整理
中国有句古话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天我们都会获取无数的信息,但是大脑记忆有限,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信息,所以记事簿就成为我们辅助记忆不可或缺的工具。
知道达·芬奇为何能成为文艺复兴“三杰”之首吗?因为他是个做笔记高手,口袋里总是装着一本记事簿,他留下笔记手稿内容涉及绘画、植物、地理、建筑、人体、解剖等众多学科。
梅棹教授高中时看过一本以达·芬奇为主人公的小说-《诸神的复活》,书中有段关于达·芬奇笔记的内容深深打动了他,于是看过这本书的同学先后都开始做起笔记,事后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梅棹教授开始用的是记事簿,记事簿具有积累素材、捕捉灵感、帮助我们训练准确观察、缜密思考的功能。
慢慢地,教授将固定装订的记事簿升级为卡片,卡片随时取用并灵活排列组合的优点让智识的生产更加方便快捷。
为了有效地利用卡片,教授建议我们写得时候一页一事,每页都做索引标签,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要经常翻阅它们,不要让它们放在抽屉里面睡大觉。
2. 如何阅读
知道了整理信息的方法,只是解决了智识生产的硬件装置问题,我们还得掌握智识生产的软件,也就是“读和写”的问题。
读书的最大目的是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思想,所以对于一本好书梅棹教授建议我们要从头读到尾,最好一口气读完,读完后可以在封底写上日期。
一本好书至少要读两遍,第一遍不要着急做笔记,可以用2b铅笔在重要的地方划线、写下当下的感想或提示内容。
读第二遍的时候才动手做笔记。笔记都记些什么?记那些自己感觉有趣的内容。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在领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来开拓和培养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借用作者的书为跳板来培育自己天马行空的思想及想法。
3. 信息输出
掌握的信息处理工具以及获取信息的方法后,就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成为自己的文章的环节。
写文章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总结归纳自己的思路,确定可写的内容;第二阶段是将思路写成文章。
很多人害怕写文章,就因为他们通常在第一阶段就被卡住,不知道自己要写些什么东西,面对海量的信息无法进行有逻辑性的整理和组合。
梅棹教授推荐的“小札法”非常简单又实用,也就是先将想写的内容列在不同的纸片上,然后对这些纸片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一片文章的结构。
这个方法对于整理写作头绪非常有效,尤其是一些结构复杂的文章,可以起到化繁为简的功效。
罗振宇创办的逻辑思维为何在短时间内火遍全国,就在于他掌握了一套整理信息的方法,将一本很厚的书进行拆解,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你解读。
在当今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如果你具有高效整理信息和写作的能力,无疑,你将在竞争中拥有突出的竞争力,《智识的生产技术》便是赋予你这种能力的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