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终于出场了,不知道是被冬天的凶狠决绝吓没了胆魄,还是被夏天的热烈坦率夺取了风头,总之北欧的春天总那么不声不响地,悄悄地一夜间现身了。可悄悄也合有些人的胃口,乖乖的不张扬,却有团结所有生命新生或复苏的能力,这不是智慧又是什么?不是能力又是什么?我们的身边若是有春天般的人物,不是幸运又是什么?
春天里也总有润物无声式的事情发生,让小苗得养份后悄悄地就长大了。“卖杂志”在我来看就是其中的一件。
1.
大女儿上一年级那个春天,有一天突然从学校带回五本杂志,说老师鼓励他们出去卖杂志,每人最少领1本去试着去卖,多则不限,如果卖不掉也没有压力,退回学校就行。每本杂志售价5欧元,每卖出一本自己可得1欧元。我们这对"老外"爹妈对新发生的事傻了眼,甚是困惑也不情愿,为什么让孩子出去卖杂志啊,卖了杂志的钱又做什么呢?
后来上网找信息才对这事搞了个大概明白。这本杂志名叫Kevätpörriäinen(译为"春天嗡嗡的小蜜蜂"),1949年一位小学老师提议,由另一位小学老师组织编辑、出版的地区性年刊。该杂志面向赫尔辛基地区的小学生征集作品,挑选结册出版后,再由本地区的小学生们负责销售,销售所得中的1欧元给孩子作为奖励,剩余4欧元将作为班级或学校的基金,主要用作出游和奖学金。
杂志每年主题不同,但都与自然、环境、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孩子们围绕当年主题所画的图画、写的小豆腐块、笑话、谜语、填字游戏等都在被征集之列。每年出版一次,每年当然也就销售一次,就在沉寂黑冷的冬天结束,太阳开始上班,万物复苏回暖的春天里。
那天大女儿兴致勃勃地从学校里领回五本。我们问清了她卖杂志的详细计划后,只好又表扬又鼓励地送她出门了。说是"只好",是因为我们这对"老外"父母对这件新鲜事心里没底,同时暗暗地预演了心爱的女儿被人拒绝后的失望及连带给我们的心疼;更是脑补了女儿万一碰到坏人或者坏狗的场景,所以是那种不情愿也不得不支持她的“只好”。
最终她出门了,我们心猿意马地开始煮咖啡,聊天。一杯咖啡草草喝完,互相盯着对方问,"你说女儿现在在哪儿呢?",老公的"我出去看看"给我们解了围。
两个多小时以后女儿回来了,小脸儿红扑扑地往外冒汗,眼睛闪着光地告诉我她卖了三本,"还有一个叔叔今天没有钱(现金),让我明天再去他家,还有一本我要卖给Lenita阿姨(邻居,也是我们的朋友),他们家现在没人,阿姨喜欢我,她一定会买的"。小丫头满脸的笑容让我如释重负,可随后进来的爸爸,眼睛里的话好多。
女儿高高兴兴地跑出去玩了,留下爸爸一张五味杂陈的脸。原来过去的两个多小时里他都尾随女儿不被发现,跟着她走了很大一片区域,看着她敲了很多人家的门,看着她被人拒绝了好多次。"她那么小,就看着她那么走,一家家敲,一遍遍介绍,一遍遍被人拒绝,被拒绝了也一样说祝福人家下午愉快的话,我真心疼也真高兴,我们女儿很让我感动"。
晚上全家坐在一起聊她下午的感受。她还是很高兴地回忆买她杂志的三个人,丝毫没有提及那些被拒绝的经历,同时高兴地憧憬着第二天卖出去的那两本。小人儿的自信感染地我们都跟着高兴。
可第二天,拿着杂志高高兴兴地跑出去的女儿却泄了气一样地进门了。一问,让她第二天上门的人说没钱,不买了;她又接着跑了很多家也都没有卖出去,最后去Lenita阿姨家,阿姨把剩下的两本全都买了。
小脸还是跑得红扑扑的,可小小的身体缩在椅子里,垂头丧气的。跟她解释要给Lenita阿姨退回去5块钱,不能卖给她两本,小丫头儿慢腾腾地不肯。再给她解释,阿姨是因为爱才买,但我们利用别人的爱就不好了。小丫头儿嘟着嘴去了,回来的时候又高高兴兴的,"阿姨表扬了我,说我真乖,还给我巧克力吃"。
晚上因为这件事再详谈,小姑娘的脸上有几分困惑和失望,直奔主题"那个叔叔其实不想买杂志是不是?可是他为什么不直接说呢?他为什么让我再去呢?",我安慰她,也许叔叔今天真的忘了取钱。"不是的,叔叔开门的时候很吃惊的样子,然后他气哄哄地告诉我他没钱,不要。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他为什么骗我?"
小丫头儿的失望让我突然明白了卖杂志这件事背后的真意。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就是面对一个接一个的真相,接受真相,积极健康地看待真相,操练与真相的互动并能掌握真相,那时候就长大了。而那成长的背后也一定藏着很多次这样的沮丧、困惑、失望、伤心的脸和缩成一团的身体,这是与人生换取成长这一果子的价钱,不能免单,也不能他付。
从这个角度讲,我亲爱的女儿,你比我们幸运。因为这一规则同样作用于不惑或知天命的我们,毕竟生命不止息,成长也就无止尽,只是以痛作代价换回的成长这时变成了一副铠甲,护住了我们的心,让新疼刺来的时候不再有喷涌的血与难以愈合的伤了,人生狼狈。而你成长的过程爸爸妈妈看见了,虽然只能任凭你这样磕磕绊绊地前行,但有我们悄悄尾随在后,心疼你,暗中预备着保护你;路你自己走,门你勇敢地敲,真相你自己去学习,成果你自己去收获,你加油!
2.
去年是七岁的二女儿卖杂志了。这次我这当妈的成长了,老练了许多,叮嘱她带好手机随时跟我联系,亲了亲她的小脑门就送她出门了。
没想到半个小时不到,小东西回来了,气定神闲地躺在沙发上,告诉我她领的4本杂志其中3本都卖完了。问她怎么会这么快?她告诉说去了Lenita阿姨家,还去了两个老奶奶家,“我去了Helmi奶奶家(邻居),还去了另外一个老奶奶家”,问她为什么就去了这三家,她告诉我因为认识Lenita阿姨和Helmi奶奶,另外一个奶奶,“因为路上老碰见她,她老对我笑跟我说话。我就也老跟她打招呼对她笑陪她说话,她就夸我有礼貌。我就知道她很喜欢我,我知道她住在哪儿,所以我就去她家了。”
小东西惹得我大笑,上帝创造的奇妙,同胞姐妹也会有这样的不同。姐姐会一家一家地去敲门,妹妹却会分析可能能卖给谁。姐姐会勤奋地去卖杂志,为学校挣奖学金;但妹妹卖完三本就拒绝再去领杂志卖。看着沙发上扔着的那一本,劝她至少努力把这一本卖了,小东西抬头看着我:“杂志上面也发表了一句我写的话,你不想买下来做纪念吗?”打中七寸,她妈我乖乖地买了。
而今年的卖杂志活动已于昨天下午轻巧结束了。姐姐跑出去一会儿卖出了五本,妹妹领了两本转手就卖了两本,姐姐的五块钱存了,妹妹的两块钱花了。在此次“卖杂志”过程中的经历和看到的事情让姐姐总结到:1.要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撒谎。拒绝不伤害人,但撒谎会。2.卖杂志之前要先看看,跟别人介绍什么是特别有意思的。3.人家不买,也一定要祝福人家今天愉快。而妹妹,当我们鼓励她再领几本杂志去卖,她反驳:“我们小朋友都住在这一片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一片这两天全都是Kevätpörriäinen了,根本就不容易卖出去了。除非你把我带到Keskusta(市中心)人多的地方去我才愿意试试。”
令人感动的是,从今年开始Lenita阿姨不用再买儿童杂志了。
3.
如今流行在华语世界中宣传芬兰教育领先全球的文章越来越多,有官方关于课程的设置,教育的目标及理念,师资配置的强大竞争力,及诸多数字罗列的解析性的文章;也有生活在芬兰的华语家长们就自己孩子的就学经验所写的记述性的文章,都很好,都很说明问题。芬兰的教育就是课业时间短、崇尚自由、尊重天性、强调创造、强调动手能力、项目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可“卖杂志”这样融化在教育之中,实现在课堂之外的“课程”是被华语世界中研究或者推崇芬兰教育的很多人所忽视的,或者看不到的。
譬如说另一个“课程”---työelämään tutustuminen(中文译作“熟悉职业生活”),芬兰教育将这门“课程”设置在初中阶段,在这门“课程”里孩子们自己去联系实习单位,走出校门,走向现实中的工作岗位去了解工作、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自己对未来职业的兴趣。实在联系不到实习单位的孩子会由学校来负责安排。实习单位会在结束时开具实习评语书,而实习评语书又极大程度上帮助孩子们找到他们人生的第一份暑假工。由于教育系统的设置与社会中实际单位衔接得当,操作顺利,所以用工单位愿意接受孩子们做为实习生,而孩子们也明白这不是一种过场,必须要严肃对待。而学校和老师们也在这中间做好了对接和桥梁的作用。整个社会各个部分衔接好了在共同培养未来的社会人、工作者。
työelämään tutustuminen(中文译作“熟悉职业生活”)课程安排如下:初一实习1—2天;初二实习一周;初三春、秋季各一周。实习时间与实习单位协商,推荐在工作日9:00--15:00,法律规定不许超过每天6小时。实习单位不提供报酬、不负责午饭,但也不禁止提供午饭。
记得两年前问朋友14岁的儿子为期一周的实习怎么样。他告诉我他在芬兰最大的书店实习,觉得很无聊,因为没有技术,所以只能被安排在书店地下室的仓库里搬书、贴价签。我问他经过这一周有什么心得,他说:“我也许不适合这种重复性的体力工作”。这句话让我感慨,深知这个结果一定脱不开我朋友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和期望值。但经历了中国教育体系浸淫的我,惊叹芬兰的教育体系可以提供这样的渠道让孩子们去实践和认知职业和自己。这该比我们做家长的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有效多少倍?我们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似地做了多少无用功,累着了家长,听烦了孩子?学校教育达不到的目标,就让生活来教育吧。
这样设置巧妙的“课程”还能举出好几个,都是让我对芬兰的教育觉得佩服而喜欢的。如果说芬兰教育领先世界,除了那些能看见,能比较的数字和现象,我更赞赏这样的教育理念,正如“教育”一词的英文语汇education来源于拉丁语ēducātiō,意思是“引出”,(Eeducate. Etymonline.com. Retrieved on 2011-10-21),在我来看就是通过教育行为引出人自身的潜能、素质,并加以相应的知识、能力、积极健康的三观及性格培养,帮助人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自助互助、进退自如、持续发展。教育,传授的真的不只是知识。
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我理想中的教育,在世一生,且知且行,知行合一。
备注:本文työelämään tutustuminen部分的资料仰赖于姚伯彦小姐的帮助,在此致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