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手头现有的姚家线索,从三个方面展开,也只够续半页家谱。
一个:祖孙"二姚"
再一个:万历四十六年《安邑县志》的片段信息。
第三个:《继美亭碑》提供的二姚的人际关系。
其他,如姚诚立墓碑,杜家村建筑遗存,姚家巷,甘肃"通渭"等线索,有待日后挖掘推进,以发现这些碎片化信息中可能存在的价值。
笫一部分,县志、网络可查的"二姚"的通用信息:
姚诚立其人:姚诚立(生卒年不详),字惟一,山西安邑人,姚如松之孙。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万历二十九年至三十四年(1601~1606)任洋县知县。
姚如松其人: 姚如松(生卒年不详),字寿邦,号盐溪,山西安邑人。明嘉靖年间岁贡。嘉靖十八年至二十九年(1539~1550)任洋县县丞。在任期间,助理县事,廉明刚正,办民间诉讼不谋私利,相继辅佐五任县令治政。
这一部分中可以清晰确认姚如松,姚诚立的祖孙关系。
第二部分,万历四十六年《安邑县志》记载:
乡科:万历乙酉(1585)姚诚立由乡庠见甲科。
甲科:万历乙未(1595)姚诚立 四川布政司参政。
例贡 :姚汝松 知县
封赠:姚珊 以子诚文赠洋县知县。(完)
需要知识提供的是一一
乡庠:乡学或乡校的意思,也称庠序,泛指学校,乡庠毕业为贡生、庠生:即秀才。
甲科:即进士
例贡:通过纳捐取得的贡生(秀才)称例贡,增贡,附贡,廪贡。
第二部分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封赠:姚珊 以子诚文赠洋县知县。"
需要指出的是,《安邑县志》无姚诚文记载,可能刻印时将姚诚立误刻为姚诚文。姚珊则是姚诚立父亲,
如此,姚珊的出现给姚家祖孙二姚连接为:祖父、父、子三代。
在明清时期或者更早,普遍的存在"封赠"、"谥号"现象。即皇帝推恩臣下﹐将官爵赐予其父母等。父母在者称封﹐卒者称赠。一般把子孙曾任官位转赠给父辈名下,以示光宗耀祖。而官员卒世后被朝廷追赠、追谥,称谥号。
如此,"封赠″词条中(姚珊 以子诚文赠洋县知县),一个"赠"字,是否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万历四十六年(1623)修《安邑县志》时,姚诚立的父亲姚珊应是已经作古,而且,生前平平,也不活跃,并无超出知县的一官半职,才赠予。如此,他的生平信息就显得少之又少,就不足为奇了。目前所能支持的姚珊的信息,也仅限于这一条,单薄而无助,却毕竟连成片了,成为家谱连续性的一环。
所以"姚珊″为姚诚立的父亲的推断,基本是可信的。如此,二姚变成:三姚。
第三部分,是明万历姚诚立的同科进士杨明盛所写的《继美亭碑》提供的一些人际关系和时空层次。
由于信息出现于万历年间,最可能为1601~1606年姚诚立在洋县任职期间所写,作者属那个年代的当事人,所以信息比较可靠和可信服,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本文的重点解析。
《继美亭碑》中提到的重点信息片段,原文为一一
公名如松,字邦寿,号盐溪,安邑岁贡士。令君名诚立,字惟一。与余同举乙未(1595)进士。马公名崇谦,字子益,丁丑(1577)进士。万历戊寅(1578)中令吾邑。公外孙许公,名儒,字文夫,嘉靖乙丑(1565)进士,万历辛已(1581)中守汉中。襄毅公孙,公从表侄,令尹君丈人行,治行各具《本传》中,皆于洋有功德。余俱师事之,故备书。(完)
接下来,对文中所出现的人物词条,进行逐条逐句尽做可能的挖掘。
公名如松:姚如松,山西安邑人,明嘉靖年间岁贡士。嘉靖十八年至二十九年(1539~1550)任洋县县丞。
(说明:明代,贡士分两种情况:一为入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一为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看来姚如松属后者,即秀才学历。)
令君名诚立:姚诚立,字惟一,山西安邑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万历二十九年至三十四年间(1601~1606)任陕西洋县知县,后官至四川按察使。
许襄毅公许进(1437一1510)字季升,1466年明成化二年丙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30名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吏部尚书。
马崇谦:字子益,1577年明万历五年丁丑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60名同进士出身。万历戊寅(1578)担任洋州县令。
公外孙许 僩,字文夫,1565年明嘉靖乙丑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250名同进士出身。万历辛已(1581)任中守汉中郡守。
襄毅公孙:公从表侄,令尹君丈人行。
也就是说,襄毅公许进与姚家姚如松世代姻亲。襄毅公的孙子为姚如松的表侄。许僩为姚如松的外孙,1581年汉中郡守。
需要商榷的是:许襄毅公许进,生卒:1437一1510年,生平主要在成化年间,卒于正德年初。而姚如松是嘉靖年间岁贡生,嘉靖十八年至二十九年(1539~1550)任洋县县丞,后晋级转甘肃通渭任职。二者,许进暮年时,姚如松只为贡生前的童年或少年时代,许进更无可能与嘉靖发生任何关联。之间虽有世代姻亲,应无交际可能。但《继美亭碑》所述"时灵宝许襄毅公为太宰,世与公称姻娅。少阿华撫立,致公竟除邑丞。及以治行晋通渭,襄毅公方秉铨政,大计天下吏,公竞挂冠去。”
年份上有明显的"时差″,可能有误?
好难好累啊!这些推敲。尚不知道会有多少错误处。可见那些修史的先贤们多么辛苦。
除了以上,其他几乎散失的零星的信息呢?
选择性失忆的姚家巷,竟存着多少遮遮掩掩?被风餐露宿的杜家村的姚家绣楼,谁人问津?更准确地说,是问而无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道阻且长,500年纵横时空啊,何年何月,何时何地才能够续接到民国的国民:"姚长盛″?
虽然,这些记述有了一定的支点和张力,却仍然无不遗憾和无奈的承认:对于这个姚家,目前为止只够和只能续上这珍贵的"半页家谱″。
还想对自己无不心疼地说一句:伙计,你已经很尽力了。
最后,摘抄些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相关知识附下:
科举考试,由下而上共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个步骤:
院试:合格录取者称为"生员","庠生"(即俗称秀才).在生员中再选拔一批人,升读国子监的称监生,其他的称贡生.贡生又分为拔贡,恩贡,副贡,岁贡,优贡.这五贡为正途资格出身.另有一种通过纳捐取得的贡生称例贡,增贡,附贡,廪贡。
乡试:每隔三年的秋季,在各省省会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秋闱,参试者为"庠生"(贡生)。乡试考取者称为"举人",而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魁。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国都礼部举行,参试者为各省举人,考取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殿试是皇帝为主考的考试,参加殿试者为"贡士",考中后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第四名与第二甲第一名,第三甲第一名都称"传胪"。
网友评论